河北正定千年古城墙亟待保护(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4:39 中国新闻网 | |||||||||
正定东面古城墙上开凿的排水洞,从中可以看出城墙的厚度 目前残存的正定古城西城门。作者 张澍 中新网石家庄七月二十八日电 题:行走在燕赵文明的高处 ——河北正定千年古城墙亟待保护 中新社记者牛琳
从东晋时的土筑,到北周时的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扩建为土城,最终明朝扩建后改为砖城,河北正定古城墙历经千年沧桑终于修成“正果”。然而,拥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城垣于半个世纪前的几年间大面积损毁。现在如要全面修复,所需资金却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人粗略估算,大概需要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千年城垣一朝损毁 “周长二十四华里,高三丈二,上宽二丈,下宽三丈,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壁垒森严、气势磅礴……”谈及昔日河北正定古城墙的风采,正定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银耀如数家珍。 追溯正定古城墙的历史,张银耀说,那得从东晋十六国时期说起。公元三五二年,前燕大将慕容恪攻冉闵于常山,在滹沱河北岸建了一座军事城堡,起名安乐垒,这就是今天正定城的前身。今天人们看到的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明朝时城墙扩建为周长二十四华里的土城,并在城墙夯土外加砌一层灰砖作为加固。从此,土城变成了砖城。 张银耀介绍,城垣平面呈古代“官帽”行,西北饱满,东南稍缺,取“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据说,这种风水极好,有“为官长久,贵人多出”之意。屈指算来,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然而,现如今的正定城,城门楼、角楼、垛口均不存,城墙砖也所剩无几,土筑规模尚可见到。城垣断断续续,残存八千一百零六米。相对而言,西、东、南三面保存尚较完整,北城墙破坏颇为严重。 谈及城墙缘何损毁,张银耀不无遗憾地说,第一次大规模破坏是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有些单位拆城墙砖修高炉,后来又陆续有部分群众拆砖修房盖屋,久而久之,一座气势恢宏的砖城变成了残垣断壁。后来因保护不善,修路、建厂房、建校舍等,正定城的城门楼、角楼、垛口遭到损毁,只留下如今这般模样。 巍巍城垣余烬尚存 踏上陡削的古城墙,记者看到,尚有几对青年男女在青葱的树丛掩映下席地而坐,闲适地聊着各自的心事。在城墙边长大的孩子,还依稀记得儿时爬到古城墙上玩捉迷藏的日子,还有城墙上的酸枣、枸杞,在孩子的眼中是那么地诱人。 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每到春天,古城墙上的扫帚苗(一种可食用植物)都会长得很好,人们纷纷上去采来吃,美味可口还绿色环保。 张银耀说,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就要数四座城门了。四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每座城门设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城门上都有巨幅石匾额镶嵌。每座城门洞长约五丈,高二丈,都是用条石铺基、大砖拱券。城门门板厚半尺,外有铁皮封包。 记者目之所及,看到南城门内门上清晰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但张银耀说,现在的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各五十米的城墙,是二000年正定县政府为保护文物、发展旅游,号召全县百姓捐献旧城砖,并投资三百九十九万元人民币修复的。值得欣慰的是,施工时切实遵循了“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为后人留下了真实的考古依据。 而残存的西城门经岁月剥蚀,已渐失往日风采,只能于斑驳的城砖中依稀辨得历史的深沉。东门因建设性破坏踪影皆无,不知去向。 古城保护任重道远 谈及古城墙的保护,张银耀说,自二000年修复南城门和百米城墙后,正定古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在一九九九年制定的《正定县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里,计划在古城墙外围建设三十至五十米宽的绿化防护隔离带,并绿化古城残垣,逐步将其建成环城公园。但目前因为缺少资金,这项工作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张银耀说,他们做了一个估算,如果包括修复四座城楼(三重门)在内,再加上搬迁赔偿等,将正定古城墙全部恢复原貌,大概需要十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资金,而这笔巨额资金如何筹措是目前制约古城墙保护和修复的最大障碍。 但对古城墙的保护,张银耀话语间还是隐隐透露出希望,他说,现在迫切要做的就是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保留住,再不要因为建设性的破坏损毁一丝一厘了,如果有了资金,就一段一段地逐步修复,希望总有一天人们可以看到正定古城墙的完貌。(完)(河北分社牛琳采潘海涛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