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参天柏见证长征第一次会师(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5:25 新民晚报
参天柏见证长征第一次会师(组图)

沿河人最舍不得的,还是留下过红军足迹的乌江古纤道。本版摄影董纯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参天柏见证长征第一次会师(组图)

田艳香(右)说起往事依然激动。


  人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万五千里在贵州。除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之外,还有太多珍贵的长征记忆发生于此,不能被遗忘。

  带路人张倬周说,他的家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县,顾名思义,是沿着河发展起来的——河的名字叫乌江,当年工农红军也是沿着河来到这里,并建立了云贵高原第一个根据地。早在主力红军开始漫漫征程前,贺龙便带领红三军来到沿河。当地
老百姓说:贺将军打仗神!待人好!乡亲们为部队供渡船,为贺龙守秘密。直到现在,和长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红色故事,还在续写新篇……

  1古纤道:军连夜急渡乌江

  乌江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清晰可见古时候的纤道,离水面不高,岩面很规则。贵州以山多而闻名,乱石滩连着山间道,走到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开凿人工纤道,供纤夫行走其间。据传,那是古人先用炭火烧热了山岩,再用凿子一锤锤凿成的。这路极难走:地势险、路面硌脚底,想要急行军几乎不可能。然而,对于中国工农红军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乌江流经贵州境内的最后一段——沿河县,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不是古人凿山筑道的精湛技艺,而是红军与古纤道的渊源:红军当年如何连夜渡过乌江,在古纤道上神速行军,来到了沿河,赶跑了土匪,

国民党军队闻讯也给吓跑了。对于沿河人而言,古纤道不仅是乌江上独特的风景线,而且是红军长征的珍贵记录。

  不过,县委的同志告诉记者,明年7月以后,这段有形的记忆恐怕就要沉入江水之中了。“这是为水电站建设做贡献,要得!”已经动工的彭水电站,发电能力将达175万千瓦,成为乌江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加上今年进场的120万千瓦乌江沿河沙头电站,还有目前已有的多个小型水电站,沿河县作为西电东输的基地,将为华东、华南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能。

  为此,乌江沿河段的水位将升高10米,很多景物将随之被淹没,包括好几个乡镇,还有这山壁上古老的纤道。最近,县城里已经陆陆续续筑起了防护坝,预计建成后全长可达4.26公里。沿河人民很支持水电站的建设,移民动迁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沿河人最舍不得的,还是留下过红军足迹的古纤道。人们正在琢磨:有没有什么法子,能不让江水中的红色往事从记忆中淡出。

  2大秘密:贺龙女儿出生在沿河

  沿河县谯家镇堡头村,77岁的田艳香,是个直肠子的老太。每每说起童年时那个天大的秘密,她脸上总挂着懊恼的表情。“那年,我才五六岁。”老人家比了个半人高的手势,差不多就是她当年的个头。问她贺龙女儿出生具体是哪年哪月的事情,却答不上来了。“哪里还记得哟?我那时小得很。”

  田艳香家当时住在土家湾,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大宅子。红军来了后,一家人主动把房子让给部队住,后来就成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

  据她回忆,贺龙的女儿出生在巷道里,身子还没来得及洗干净,田艳香看了直往后躲。母亲一把拉住她:“别怕!这是我们的妹妹。”女娃洗了个澡后再抱出来见人,田艳香马上喜欢得不得了。在装谷子的仓库里,姐妹俩睡一个床,若是女娃被谁抱走了,田艳香一个人还闹着不肯睡。

  只可惜,这份姐妹情只维持了5天。5天后的大半夜里,母亲抱着贺龙的女儿,偷偷给送走了,回来后也没说送去了哪儿。田艳香当时哭得可厉害了,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担心母亲跟着从此一去不复返。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天大的秘密,只有父亲、母亲和田艳香知道,连她暂住在外的哥哥姐姐都毫不知情。田艳香至今清晰地记得母亲当时的话:“贺将军的大姑娘出生了,不要告诉任何人!若是让国民党晓得了,我们都是要被杀头的。”其实,那时的她,哪里晓得贺龙是谁。在她眼里,贺将军是个好脾气的拿枪人,还抱过她。看见他擦枪,她要摸,贺龙不许:“小心,打砰一声!”田艳香反问:“你不怕?”“我不怕!”贺龙答。

  作为贺龙女儿的奶妈,母亲黎声大守着这个秘密,一直没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去世前,她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待给了女儿。“贺夫人走的时候,曾说过:‘姐姐,革命成功了,我们再来看你!’”

  3小娃子:十二岁吵着要当红军

  84岁的倪文高老人,和带路人张倬周是一个村子——白石溪村的人。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初到沿河时,他不到12岁,但已经吵着要当红军了。“他们是农历六月来的,就从村后的山崖走下来的。”

  倪文高一心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见到红军能出去打土匪、分田地,觉着好玩,就对贺龙说:“我想跟你走!”据传,贺龙当年在沿河,经常一边钓鱼,一边动员当地群众参加红军。一千多沿河儿女加入了红军,后来参加游击队和自卫队的就更多了。可是,面对一个尚未懂事的小男孩,贺龙没答应:“你年纪太小了!”

  然而,这句话没能阻断倪文高对红军的向往,他帮着红军战士拉网打鱼,为分好的田地插上牌牌。萧克、任弼时的红六军团来了以后,他还当上了少年团长,学了好多红军歌曲。一有空,他就给乡亲们唱歌宣传红军的好。“已建民国,要建大同!”老人家至今还会唱起《三民主义》。

  4会师柏:红线缠绕当地人心愿

  距离沿河县不远,同属于铜仁地区的印江县木黄镇,是著名的红二、六军团的会师地。贺龙、关向应与萧克、任弼时、王震的手握到了一起,那是长征历史上第一次会师,一棵参天柏树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据说,那棵柏树至今已有1300多岁,附近地势开阔,是崇山之中少有的易攻难守之地。会师选择在此,吸引了国民党军的注意力,有效掩护了主力红军的真实行军意图。

  柏树原名封神树,解放后更名为会师柏。当地老百姓说,那原本是挨得很近的两棵树,自从木黄会师之后,就真正长成了一棵大树,再也不分你我。于是,人们又把它视作祈愿树。树枝上缠满了一挂挂的红色绒线,那是当地人的一个个心愿。家里有小孩要考学了,免不了要来这里祈一番愿。

  同样的传说,还有很多。当地有座特别的小桥,没有一块石头,溪两岸两棵大柏树碗口大的根彼此伸到对岸的土壤中,铺上木板,便是桥身了。原名“活龙桥”,可当地人都管它叫“贺龙桥”。原来,1934年5月中旬,贺龙率红三军路过此地,遇到了土匪阻截。一名小战士自告奋勇,游过小溪去炸敌人的暗堡,不想刚冲到水中便中了弹,壮烈牺牲。这场战斗最终以红军的胜利告终,战后贺龙一言不发,掘来两棵柏树分别栽在溪的两岸,以示缅怀。多年后,两棵柏树都长大了,而且把根伸展到对岸,这才有了今天的“贺龙桥”。人们起初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前去烧香燃纸。后来,想要考上大学、祈求身体健康、万事顺利的孩子,都被带来拜拜这座桥。(本报特派记者董纯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