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掉队老红军回忆:从湖南爬回宁化(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3:16 海峡都市报
长征掉队老红军回忆:从湖南爬回宁化(组图)

这座老宅当年住过许多红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长征掉队老红军回忆:从湖南爬回宁化(组图)

村里留下的红军标语


长征掉队老红军回忆:从湖南爬回宁化(组图)

70年依旧的红军街


  讲述人:王富添

  96岁,宁化淮土乡大王村村民,掉队的老红军

  72年前,王富添同叔叔、弟弟一起参加红军不久,就从故乡出发开始长征。途中,叔叔牺牲、弟弟被俘,而他因病掉队,边走边爬花了半年时间才回到老家。爬过凤凰山一条人
迹罕至的山道,我们找到这位失散老红军,他身体不太好,只能靠儿孙一句句大声提醒才能与我们交流,可他对于70多年前的回忆却异常清晰。

  背景

  凤凰山,位于宁化县淮土乡凤山村,山峦起伏,往西南70公里便是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是当年中央苏区腹地,有一条崎岖山路通往宁化县城。

  1934年10月6、7、8日间,红三军团以及代管的十三师、少共国际师、中直炮兵营、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约14000人,也就是中央红军16%的兵力,在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就是沿这条山路向凤凰山集结,而后开始战略大转移。同时,有13000多名宁化子弟参加了长征,最终仅有58人到达陕北,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就约有3个人倒下……2006年9月10日,我们来到宁化,沿着当年那条红军走过的山路,去寻找留在民间的长征记忆。

  家中壮劳力全参军了

  红军没来之前,老百姓活不下去。1929年,红军建立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后,淮土乡的大王、隘门、仕边、凤山一带就成为中央苏区的老根据地,红军来了,我们才有了田,能吃饱饭,所以我愿意把命交给红军。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这是当年流传的一首扩红山歌。当时,村里干部来我家号召参加红军时,我的爷爷一下子就让家中3个壮劳力报了名。我们3个人是在仕边村参加的红军教导团,没有发军装,就穿着家里的破衣服开始打仗。参军后不久,部队开始从宁化转移,虽然家乡近在咫尺,可我却没能和家人道声别,走的时候往老家方向看了几眼,很想母亲,原来以为很快就能打回来的。

  和我一起出发的,还有附近村庄的年轻人,没有成家的年轻人都跟着红军走了。

  墙上挖土熬硝盐吃

  红军分三路纵队前进,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边打边跑。我们大多是白天休息,晚上前进。白天敌机在头顶盘旋,一看到我们就扫射、轰炸。夜行时没有火柴没有电筒,也不能打松明,只能人扶着人摸黑行动,有命令就一个告诉一个地传达,不少人在黑夜中走着走着就掉队、失踪了。

  一路上,没有粮食,也没有盐,敌人封锁得很严。我们就从老墙上挖土熬硝盐吃,硝盐没有盐味,吃下去嘴里又苦又涩。(许多人)草鞋穿破了就赤着脚,哪怕全身发软也必须坚持走下去。队伍过江西、广东梅岭,一直走到湖南地界,我走得两脚发肿,拄着棍子,又得了痢疾,站都站不起来。部队没有药治,又没担架,靠着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我艰难前进。

  一天晚上,部队在湖南经过一座桥,我痢疾发作,不小心掉下桥。战友把我救了上来,因为我双腿严重受伤,根本走不了路,战友们只好把我寄在好心的老乡家中养伤。

  老乡家中没有药,只能把南瓜捣烂敷在腿上,过了很久才消了肿,可腿还是走不了远路。1934年年底,我决定去寻找队伍,走时,老乡给了我一件烂棉袄和一个小火炉。

  母亲把我当成乞丐

  我找了许久,可谁也不知道红军在哪里。于是,我想回老家等红军,就边走边问宁化的方向,走久了腿就不行了,我就一点点爬。

  一路上,饿了,我就捡人家的地瓜皮、萝卜皮吃;渴了,就随便在路边打水喝,经常被当作叫花子而遭人打骂。半年过去,我终于回到大王村。那时,我满脸胡须,蓬头垢面,敲着自家的门,可母亲出来,却说:“我们家也很穷,你要乞讨到别的地方去吧!”原来,母亲也把我当成了乞丐。

  后来,在邻居的帮助下,母亲才认出了我,母亲抱着我痛哭了大半天。由于腿伤和消息不灵,随后,我就一直在老家务农为生。

  (“光我们村就有55个人牺牲在长征路上。”王富添说,他的叔叔牺牲时37岁,弟弟与他一样未能走完长征,途中被俘,到1935年7月才回到宁化。1987年王富添被定为老游击队员,领到了“五老”补贴。

  “现在每月能拿到300多元,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很知足了。”王富添说着,望着门外的凤凰山流出了眼泪。)

  山路滑坡一下吞了几十红军

  讲述人:张春春

  身份:89岁,宁化石壁镇立新村村民

  (与70多年前一样,天下着雨,山路在稻田、丘陵间蜿蜒,到立新村被一条小溪拦住。1934年初,红军和当地群众在溪上修了一座石桥,如今石桥已被改成水泥桥,可我们还是在桥上找到了当年修桥留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红军万岁”。于是,当地群众一直把这座桥叫作“红军桥”。)

  1934年10月,村里突然来了许多红军,有拿枪的,也有拿梭镖的,身上背着粮食带,村里所有房子都住满了红军。一支支红军部队走过红军桥,他们看起来很疲惫,衣服都是破的,有的还带着血迹,伤员也很多。战士们默默无语,却坚定地向西南方向走着,要是天太黑了,他们就在村里老乡家借宿一晚,第2天天刚亮便又匆匆踏上路途。

  一天清晨,我曾好奇地问过借宿在家中的一名红军指挥员要去哪里。这名指挥员指着西南方向说:“我们要回瑞金去,和同志们会合,接下来再去哪,就不知道了,也许要去打一场大战吧。”说这话时,指挥员一脸坚毅的表情。

  那时,立新村村民看着红军战士源源不断地到来、离开,雨越下越大,山路不少地方出现滑坡,几十个红军战士一下子就没了,现在要是把土挖开,也许还能找到他们的遗骨。

  雨中露宿 彼此用体温取暖

  讲述人:张莲秀

  身份:83岁,宁化淮土乡凤山村村民

  (从立新村出发,沿着山路走半小时,我们来到淮土乡凤山村,凤凰山裸露着红紫色的页岩土,包裹着这座小山村。1934年10月6、7日,数量众多的红军陆续从江西石城方向集结到这里。)

  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孩,透过门缝看到:街上都是兵,大多穿着草鞋,还有赤脚的,但没有一个穿皮鞋的。而后往上看,士兵拿着步枪、鸟铳甚至是红缨枪,雨下得很大,可有雨伞的非常少,他们就被雨淋着,全身都湿透了。那时,家家户户都住满了红军,可还是有非常多的红军住不下,他们就露宿在山上,点上篝火,彼此紧靠着取暖,可衣服到第2天还是湿透。

  草鞋走在石板路上发出“沙沙”声响,而这声音整整持续了三天,然后便再也没有响起。

  特别感谢宁化县宣传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对本文的大力支持。(本报记者侯希辰 肖春道 李坚 实习生刘伟 通讯员黄迈周 文/图)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