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将迎来百年庆典(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1:11 信息时报 | |||||||||
上世纪80年代的南湖风光。 原国务院副总理、暨南大学校友吴学谦为暨大百年校庆题字。 巢晓 吕永强 摄 1945年,暨大壁报联合会成立。图为代表合影 1907年,清朝两江总督端方与暨南学堂第一批回国侨生和教职员合影。 暨南大学将迎来百年庆典 张铁林吴小莉亮相庆祝晚会 “中国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明天将迎来百年庆典。暨大一个世纪以来历经停办、复办、重建、搬迁,辗转南京—上海—建阳—上海—广州多个城市。百年风雨,百年教化,如今的暨南大学已成为我国华侨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9月合并于复旦、上海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也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它恪守“ 忠信笃敬 ”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学校已接纳过来自世界五大洲113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的莘莘学子,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学生22000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8人,来自世界57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的学生8966人。 100年来,不少名流志士都跟暨大结下不解之缘。如名校长陶铸、梁灵光、刘人怀;校董名人黄炎培、史量才、荣毅仁、廖承志,名师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钱钟书、周建人、夏衍、黄宾虹等著名学者。培养出来的知名学生有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暨南大学校友吴学谦等。 值此华南地区第一所百年高校华诞,让我们与读者一道重温其沧桑历史、重悟其办学精神、重访其知名校友以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日子。 18日的庆祝晚会星光璀璨 张铁林主持吴小莉亮相 11月16日至18日,暨南大学安排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与暨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欢庆暨大百年校庆。据透露,著名演员张铁林将担任校庆晚会的主持人,而凤凰卫视女主播吴小莉和暨大校友、著名诗人汪国真将搭档表演节目。 16日,暨大将举行数个庆祝仪式,其中包括博物馆画展揭幕仪式及孔子铜像揭幕仪式,百年暨南丛书·暨南文丛首发式,百年暨南纪念邮册、首日封、明信片发行仪式,“百年暨南”纪念碑揭幕仪式和暨南大学六先贤铜像揭幕仪式。 17日召开暨南大学校友总会第三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和暨南大学董事会五届二次会议。 18日上午,校庆的重头戏“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将在暨大邵逸夫体育馆隆重举行。下午,将举办具有厚重学术意义的中外校长论坛。 18日晚,精彩纷呈的庆祝晚会将在暨大田径场盛情上演。经过“海选”选拔的3500名师生将参与这一大型演出。据透露,著名演员张铁林除了担任主持外,还将表演诗朗诵“端方奏折”,而凤凰卫视女主播吴小莉和暨大校友、著名诗人汪国真将表演一场散文式的采访,除此之外,汪国真还将朗诵诗歌《微笑着走向生活》。由480名教授组成的合唱团将演唱暨大的新校歌。而土风舞将成为整场晚会的压轴戏。晚会高潮处,学校的学术报告厅顶上将会喷出烟火燃放礼花,有如一个巨大的蛋糕。 据悉,晚会的移动舞台设计成一艘帆船,以此象征第一批暨南学子漂洋过海来华求学,而帆船设计中还融入113个国家的国旗元素,代表暨大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子。整场晚会持续120分钟。 据了解,包括原国务院副总理、暨南大学校友吴学谦在内的各界校友名人和校董纷纷给暨南大学发来题词和贺信,校董们也纷纷为暨大今后的发展慷慨解囊。 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海莱阿芝 通讯员 陈文举 十六个字凝练暨大精神 党委书记蒋述卓认为:“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是暨南精神最好的浓缩 “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刘燕 通讯员 陈文举)明天,暨南大学将迎来100岁的生日,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早在半年前,全校师生及毕业校友就展开了“暨南精神”的大讨论,准备把它作为百年校庆的重要礼物,呈现给全体暨南人共享。 几经风雨暨南屹立不倒 信息时报记者(下称“时”):暨南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蒋述卓书记(下称“蒋”):经过历时半年的大讨论,暨南人把暨南精神凝练为十六个字“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据考,暨南大学是少数几所未改校名的大学之一,虽然历经几番风雨飘摇的生死考验,“暨南”仍屹立不倒,“暨南”二字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大成立之初就是以吸引海外华侨学子回家溯源为宗旨,这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开放,所谓“宏教泽而系侨情”就是宏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向散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宏扬中国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使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都是暨南精神的体现。 十六字浓缩百年文化底蕴 时:在校园里,暨南精神具体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蒋:暨南精神不仅被充分体现在暨南大学的百年历史中,也充分体现在暨南大学的校徽、校训和校歌中。“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这十六字暨南精神,用词典雅,内涵丰富,包容性、伸缩性极大。既吸收和容纳了暨南大学的百年文化底蕴,又突出了暨南大学的侨校办学特色和大学个性;既坚持了暨大的核心价值观(用“忠信笃敬、知行合一”来表达),又突出了两条主线:一是奋斗,包括奋斗历程和奋斗精神(用“自强不息”来表达),二是宽容(用“和而不同”来表达)。 “忠信笃敬”:就是做人要忠诚、要有信用,要笃实,是暨南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重要载体,其融爱国、爱校、务实、诚信等于一体,展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这从暨大创办之初的专业可略见一斑,“自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大学开办的商科、会计、航海、矿业、水产等专业都体现了当时创校之时的实业救国的思想,同样也代表了当代暨南人务实的精神,是师生们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知行合一”:这是暨南大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才素质优势。暨南师生具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优良传统。早在真如时期,学校就成立了知行学会。该学会旨在“努力求知,知行合一,把求知和实践结合起来,建设强大祖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暨南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的培养。校史上首届商科学子组织“经济视察团”,沿沪宁津浦胶济路,自青岛渡大连,并沿南满及京奉铁路视察各地商业状况;当代暨南学子秉承前人之志,注重实践、勇于尝试、边学边用,这种务实的作风令他们在各方面游刃有余,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自强不息”:是暨南大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最突出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 客观地反映了暨南大学三落三起、五次搬迁的悲壮历程。暨南自诞生之日起,可谓命途多舛。历经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江浙军阀混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又经历了解放后的各种运动和磨难,暨南一次又一次的起伏荣衰,考验着一代代暨南人。然而一代代暨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向前,坚持办学。尤其是抗战时期,学校避迁“孤岛”,南迁闽北建阳,飘泊无定,靠借用校舍分散教学。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在广州重建。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从校领导(陶铸、王越、梁奇达等)到普通工作人员,从教师到学生,从内招生到外招生,大家齐心协力,用人力挖出了如今牵动无数暨南人情思的明湖。在时代的洪流中,暨南大学这艘航船,沉浮起伏,凭着“自强不息”之精神,坚持办学,始终挺立在时代潮流的风口浪尖上。 “和而不同”:是暨南大学最显著的文化风格和特征。“和而不同”体现了我校侨校性质、办学宗旨、办学观念、多元校园文化特征以及暨南人包容的精神气度,涵盖了“声教暨南、协和万邦、兼容中外”等含义。暨南始终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子,并广延名师。暨南师生虽文化和性格各异,学术观点不同,但仍能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可以说,“和而不同”是暨南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对待不同学术观点的基本态度和准则,是暨大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 “目前学校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名师还不多,我们将挖掘自己的潜力,重点培养自己的年轻人,尤其是35岁以下的老师……第一个吃螃蟹的事情可以做一两次,没有必要什么事情都创造第一,还得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暨南大学校长胡军 蒋述卓 1955年生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等。 胡军 1957年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吉林省梨树县人。1985年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留校在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9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同年担任硕士导师。199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7月至1992年12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院进修博士课程。 百年老校还在打基础 校长胡军是个很低调的人,他的办学原则是求真、务实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海莱阿芝 刘燕 通讯员 陈文举) “侨校特色、百年历史、发展阶段、办学空间、学科优势、学术自由、个人经历……”暨大百年校庆前夕,记者专访了该校校长胡军。言谈间,他风趣幽默,语言平实有力,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和亲和力的当家人。 “目前还处在打基础阶段” 信息时报记者(以下简称“时”):暨大是华南地区第一家进入百年行列的高校,您如何看待暨大的百年历史和侨校特色? 胡军校长(以下简称“胡”):100年来,暨南大学“宏教泽而系侨情”的侨校特色一直未曾改变。1958年、1978年两次复校,都是适应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前来求学的需要。目前我校来自境外的学生达到12000多人,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也是这种特色的凸现。 “三落三起”也算是暨大的一个特色,自强不息比较能反映暨南的精神。办学一百年,暨大最大的成绩和贡献,是培养了大量的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台学子。以港澳地区为例,目前,澳门七成的医生从暨大毕业,还有三百多公务员亦毕业于暨大。而香港不少暨大校友在政界、企业界及新闻媒体工作。要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记:您在暨大21年,对这所学校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胡:最深刻的印象,是观念的转变,是学校近20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暨南大学自1996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以来,经过“九五” “十五”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达到6000多人,本科生数达到16000多人。从学生人数到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这归功于把暨南大学办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正确理念。 既然是办大学,就要遵循大学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一五”规划,外界看来可能没有特别闪亮的东西,但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求真务实”,不再一味追求外延的扩大,不再追求数量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杜绝浮躁,追求培养质量,强调创新精神,真正贯彻“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理念,将高素质高质量作为我们的目标,培养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人才。 记:暨大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胡:第一,名师还不太多。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但现有的大师是有限的,仅仅靠引进,去争去抢,是不可能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 今后,我们将“两手抓”: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发展需要的院士、珠江学者等大师级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将重点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年轻人,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不能急功近利。 同时要改变的是行为方式。以前是“培养师资队伍”,现在我们将细分化、具体化,落实到培养谁、青年基金提供给谁,一个一个去培养。 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办学经费问题。优秀的师资培养是需要经费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每年有17亿美元的经费,日本的大学也有送教师出国培训的计划。但与他们相比,我们在办学经费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将尽量开源节流,从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办学。 “我这个人高调不起来” 记:谈谈您个人吧。 胡:我个人经历比较简单,粉饰较少,按照自己的本色去做人。外界经常有人说我这个低调,其实我是高调不起来。 我觉得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事情做实。不满足于号召、理念,做什么一定要认真。我研究过德国和日本的文化,他们做事有时候看起来比较慢,甚至有点笨、死板,但长久看来,正是这种认真、务实的民族特质成就了今天的成就。其实,凡事能做到认真、务实这两点,就非常不容易了。 实际上真正对学校起作用的就是认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这些文化特质,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第一、追求轰动效应,短期内可能让人很兴奋,但问题、毛病不久就会暴露出来。只有做到认真、务实这两点,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才不至于成为过眼烟云。 “大学应该超凡脱俗” 记:如何按教育规律办事,高校如何在“象牙塔”和介入社会两者之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胡:大学本是“象牙塔”,应该“超凡脱俗”,站在比较超然的角度,追求科学的发展。但大学本身也具有三项职责:培育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走出“象牙塔”,更为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广东省将产业经济研究所设在暨大,我们已经拿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成为广东省决策系统的一部分。另外,我校的国家工程中心,就是直接推动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将扩大在广东省内的招生,为提高广东的毛入学率做出贡献。 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大学本身的功能,在推动人类的科学研究的进步方面做出贡献,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才是服务社会的最好的方式。虽然外部的大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我相信,只要每所大学都迈出一小步,合起来就将是一大步。 100年前,繁衍生息于海外各地的华侨,在企盼和欣喜中,终于迎来祖国为其设立的专门学校——暨南学堂,海外华侨子弟得以远涉重洋,负笈祖国,接受规范的中国文化教育。暨南学堂后来发展成暨南大学。今日的暨南大学,已经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暨南的发展历程可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其中处处体现出暨南人执著奋进、与时变革的精神。 百年暨大 三次停办五度迁址 南京初创 首期21侨生多为广东籍 追寻今日暨南大学之成长与发展,自当从清末暨南学堂的创办开始。 进入20世纪,与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的新政改革相呼应,海外华侨中出现了第一次办学高潮。新式华侨学堂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是,在海外华侨兴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宪政。端方回国后,便着手上书朝廷,要求创设暨南学堂。 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当时的暨南学堂校址选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该处地居南京城中央,鼓楼之南,唱经楼之北。当时学堂有侨生21人,由于这批学生大部分为广东籍,端方指派广东人温秉忠为学堂总理,郑洪年为庶务长。当时侨生所学的功课主要有修身、国文、经学、算术、英文、国画、历史、地理、理科、乐歌、体操等。至此,由国家兴办的华侨教育事业迈开了艰难的一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形势发展得相当快。南京守城将领张勋极力效忠满清皇室,下令大肆逮捕革命党,凡是没有发辫并戴有白手帕者,一律被认定是革命党。学堂为了安全,即与铁路局协商,临时拨出平民小公车(运货车),星夜送学生到上海租界避难。从此,师生星散,暨南学堂停办。 黄炎培复办学堂 更名“国立暨南学校” 辛亥革命后,随着华侨与祖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华侨学生回国求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多。由于国内此时并无专门的华侨学校,他们只得分散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的一些学校。到1915年8月,归国求学的侨生已经达到300余人。由于分散就学的缺点十分突出,侨生的知识能力、中文水平与就学机构的教学方式并不相适应,这些矛盾促使人们再度关注暨南学堂的复办问题。 1917年11月1日,教育部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委派黄炎培为筹办员。同年11月24日,黄炎培在南京暨南学堂旧址设立筹办处,并邀集赵正平从上海来南京,共同筹划恢复暨南的有关事项。暨南学校复校的筹备工作在黄炎培等人的率领下,历时5个月,耗资万元,于1918年2月大体完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中辍6年之久的暨南事业又重新开始,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 真如建校 校址选定真如 暨南学校升格大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已是中国商业最发达、江南教育最为集中的地方,与南洋的交通也更为便捷。1920年3月27日,黄炎培与校长赵正平等人开始筹划学校迁沪和设立商科大学的工作。经多方努力,学校终于与上海的松社商定借用校舍。1921年2月底,暨南学校商科首先由南京迁往上海徐家汇。 最后,经过校董、校长和各主任多次筹商,最终决定选址沪宁铁路的真如车站旁边。上海真如建校是暨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意味着暨南从内地创校到大都市崛起,也意味着它从中等学校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大学。 1927年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任命郑洪年接任校长。鉴于政局既定,南洋华侨对华侨高等教育的期盼,郑校长决心对暨南进行彻底改革,除旧布新,最重要的是将暨南学校改组为一个完善的大学。暨大改组后,学术气氛更加浓厚,学术流派与学术交流日趋活跃。鲁迅先生就曾三次到暨南演讲。第一次演讲是在1927年11月6日,中文系主任夏丏尊邀请鲁迅先生在华兴楼饭店,慕名而来的暨南学子非常多,鲁迅先生做《关于文艺创作和读书方法》的即席演讲,主要是涉及文艺创作和读书方法等问题;第二次是在1927年12月21日,演讲题目是《文艺与政治的歧路》;第三次则是在1929年12月4日,学校再次邀请鲁迅来校演讲,讲题是《离骚与反离骚》。这一讲题表面上是古典文学论题,但隐含着古为今用的深意,他论证离骚就是牢骚,分析了古往今来各种发牢骚的方式与策略。 “一二八”事变后 暨南大学分散三地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袭击上海。由于真如处于战区,学校为了安全起见,商请沪宁铁路车务处,租用一列军车和十二辆铁篷车,于29日将在校学生570余人运送到苏州,有部分学生激于义愤,留在战地服务。3月3日,真如校舍被敌军占领,学校决定在学生较为集中的上海租界、苏州、广州三地分别办学,并为照顾战区失学的学生酌收借读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天早晨,暨南大学举行会议,师生们作出了悲壮而坚毅的决定:“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时任校长的何炳松先生含泪向教师们宣布这一消息后,让大家分头准备上课。上课铃如往日一样响了,学生们如往日一样坐在了课座上。教师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学生们脸上呈现出坚毅的神色,静静地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严肃而镇静地讲授“最后一课”。 迁址建阳 小福州再建侨校 学生得以全面复课 建阳地处闽北,福建又是著名的侨乡,当时的建阳人称“小福州”。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东部地区高校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迁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立暨南大学也从上海租界内迁闽北建阳。而在此前,为了未雨绸缪,做好持久抗战准备,保存祖国文化命脉,为暨大内迁做准备,学校请示教育部拟在重庆、福建筹设暨大分校。后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决定在闽北建阳童游设立分校。 南迁的艰难困苦和遭遇的种种磨难,非亲身经历难以言表,据周之瀛、顾汝俊两校友曾回忆:“1942年2月初,刚过春节,同学们二三人为一批,先后离开‘孤岛’。周之瀛和我在跑单帮商人的向导下,经杭州后,进入浙东沦陷区。白天绕道走小路,攀山越岭;夜晚经闲林埠偷渡敌人封锁线,蛇行匍伏,趴出铁丝网,穿过公路,便拼命的赶路,顾不得饥寒疲惫奔了几十里的崎岖山路。到天亮总算幸运才见到一个小镇,在临时摊头上买食品充饥,这时向导才说就在穿过的铁丝网上头还挂着人头呢!以后又行了整整一天,才到我抗日前沿的渌渚。 2月16日平安到达金华,我们高兴地找到暨南大学内迁接待站,地址是金华文昌巷,也就是何校长的家。当时由训导处娄子明接待登记,安排食宿;并代何校长向我们亲切慰问。还说何校长如何煞费苦心的筹备金华接待站,还让出房屋供使用,全部心力都用在迁校和关切师生员工上,在安排好接待工作后,校长又去他处办事了。所以我俩在金华没有见到校长,听到这番话,我俩自然万分兴奋,为回到了母校怀抱而激动。 2月20日,我俩到达建阳母校,已先到的老师、同学都很热情地欢迎,相互热泪盈眶地握手拥抱,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情,倍感母校大家庭的温暖。” 1942年夏,暨大总校迁闽完毕,暨大建阳分校名义遂被取消。1942年9月各院系在建阳全面复课,并利用寒暑假补上了上半年一个学期因迁校而耽误的课程。暨大南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正如论者所称:“上海的高等学校众多,真正能够排除万难,迁校成功的只有暨南大学一所。这不能不归功于何炳松校长的爱国热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师生员工不怕艰苦,团结在校长的周围,共同克服困难的决心。” 复迁上海 复迁历时两月 文史名家云集 进入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这年元旦,距建阳暨大校门约有百米横跨马路的“声教南暨”牌匾两边贴出一副春联,上联是“万象回春正开罗会后胜利可凭失地尽重光相期共醉凯日下新翻破阵乐”,下联是“一年夏始溯歇浦来时弦歌不辍故江应无恙将见同归棹真如再现读书声”寓意抗战必胜,暨大复迁上海指日而待。抗战胜利,外患终除,屡经战连祸接的暨南师生终于看到了复兴暨大、壮大暨大的希望。学校除遍揽名师外,还制定了院系调整、扩充规模的庞大计划,以使暨大真正承担起光大华侨高等教育、复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经何炳松在沪奔走数月,与有关方面接洽后,“暨大校舍两处,始告确定。” 1946年春,暨大提前考试后放假,于4月开始迁沪工作。学校组织了几辆卡车,将全部图书、仪器,经龙游、兰溪和杭州运抵上海。另一方面,学校向师生分发路费分批回沪。复迁工作历时两月,于6月全校迁沪完成。 暨南大学复员返沪后,受时局影响,教学科研不得不因陋就简。随着院系增加,学生增多,现有临时校舍远不敷使用。且学校分散在东体育会路、宝山路、青云路和润德坊四处,管理上麻烦丛出。国民政府虽有在南京建永久校址之规划,但局势动荡,迁校南京之举遥遥无期。故自1947年始,暨大一面迭次呈请教育部,拟先就真如校址,规划建造校舍,以改变目前局促狭隘的困局。 当时的暨大汇集了一批名教授,尤其是文史学科,不少教授皆一时之选。钱钟书先生于1946年8月受聘于暨大,讲授《文学批评》、《英国文学研究》等课程。当时的学生回忆道,钱先生常穿一套深棕色的条纹呢西装,戴一副黑边眼镜,一口清脆的牛津腔英语。两手常常依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既深刻的分析作品,又善于发挥联想,每抓住一个话题时,便溯源穷流,由表及里,贯通中西,纵横对比。 复员回沪时期的暨南大学,受内战影响,海外侨生入读者甚少,但暨南大学仍然坚持侨校的一些做法。学校的各项制度设计及规定除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文件外,还结合了“适应海外华侨特殊需要招收华侨子弟及国内有志于海外事业者”这一教育宗旨,且一直以“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本国文化及发展海外事业”为培养目标。 广州重建 文化大革命期间 暨大第三次停办 1949年在暨南校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1958年前,华侨学生回国投考高等学校,录取后一般就读于中南、华东、华北等地区的高等院校。但是全国还没有一所全日制的、正规的华侨高等学府,这给侨生读大学带来诸多不便。广东省是我国华侨人数最多的省份,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有关方面决定在广州重建中国第一所华侨大学——暨南大学。 重建暨南大学,首先是由广东省政协讨论通过在广州创办华侨大学的提案,并报国务院批准。从1957年9月成立筹备委员会,1958年9月开学,一年时间的筹备工作,就把暨南大学建立起来了。 关于暨南大学的校址问题,起初一度选址在广州芳村白鹤洞,利用8中和22中学的环境。但考虑到靠近广州钢铁厂,将来钢铁厂发展起来有一定影响,加之要搬两间中学,预计新建这两所中学共需180万元,还需进一步修理才能使用,而且原校舍只能做宿舍,还需另建课室,因此在白鹤洞选址的问题行不通。后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建议,并由广东省委作出决定,暨南大学的校址在广州石牌广州华侨补习学校的基础上扩建。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暨南大学在1958年9月24日正式开学。 经过十余年的初步发展,暨大各方面工作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华侨最高学府”再度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正当暨南大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之际,却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1970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反动气焰达到顶点,他们企图在广州另立党中央,撤销暨南大学,并把第一军医大学迁到广州接管暨南大学的校园。 暨南大学撤销后,所属各系在3月底前并入各有关院校。暨大这所华侨高等学府在十年动乱中,就这样被肢解了。暨南大学从1966年至1977年停止招生长达12年,新中国的华侨高等教育事业,被林彪、“四人帮”摧毁殆尽,这也是暨南大学校史上的第三次停办。 十年动乱后 半年之内复办暨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全面总结十年动乱的惨痛教训,消除“左”的影响,纠正在侨务工作和华侨教育事业中的错误,恢复并进一步制定了侨务工作和华侨教育的方针政策,使华侨教育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落实党和国家关怀、爱护、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一贯政策,满足海外华侨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回国、回内地求学的愿望,党和国家把恢复暨南大学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7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预备会议上,提出要把暨南大学首先恢复起来。翌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外交部《关于全国侨务会议预备会议的情况报告》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恢复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和若干华侨补习学校。”此后,根据国务院指示,暨南大学筹备复办并决定于同年秋季即招生开学。 当时复办暨大,几乎一切都从零开始,任务非常艰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仅经半年时间的筹备,暨南大学便恢复了,并于当年秋季招生开学。 90周年校庆之际 跃升国家重点大学 1996年6月15日,是所有暨南人值得庆贺并为之骄傲的日子。当天,学校隆重举行建校90周年庆典,追忆九秩往事,成就令人自豪。而就在6月14日,暨南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由一般大学跃入国家重点大学,侨校又谱新篇,成绩让人振奋。 在庆祝大会上,刘人怀校长在题为“庆九十华诞、建一流大学”的致辞中指出,暨南大学在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之际,迎来了建校90周年的大喜日子。“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对暨南大学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刘人怀说。 摘自《暨南百年史》 李月婷 整理 本版图片 时报记者 巢晓 翻拍 近半学生来自境外 学校为港澳台侨生和内地生“量身订做”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个世纪以来,暨南大学共培养了近20万名学子,他们分布于祖国各省区和世界各地,目前在读学生来自世界的60多个国家、地区。学校同世界五大洲70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可谓“声教讫于四海”,俊彦遍于五洲。 一个世纪以来,暨南大学共培养了近20万名学子,他们分布于祖国各省区和世界各地,尤以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人数为最多。目前在读学生来自世界的65个国家、地区。学校同世界五大洲70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可谓“声教讫于四海”,俊彦遍于五洲,海外毕业生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要人才。 而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大多年来无论在招生方向还是培养学生上都着重推广“人才培养分流制”,对内地生和侨生因材施教,体现“侨校”特色。 海外招生日增:目前侨生占了四成多 暨南大学自1906年成立之日起就定位为一所侨校,侨校是暨大最大的特色。1989年起暨大恢复单独对外招生。暨大率先在世界五大洲设立招生报名点,方便学生咨询和报名,并深入改革预科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近两年的招生工作中,暨南大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报考并被学校录取的海外及港澳台学生数,均大于全国其他高校的总和。 目前,在校的海外和港澳台学生达到9534人,占全校全日制学生比由20%增长到43.17%,特别是在校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港澳台和海外研究生达751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4;在校台湾学生达602人,占全国总数的1/7。1995年,只有16个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而今天的在校学生则来自世界五大洲65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3个地区。 培养方式灵活:1993年就建立学分制 暨南大学作为百年侨校,为更好地对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学生因材施教,暨大为此制订了新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原则。 暨南大学教务处的老师向记者介绍,针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业基础和实际要求,学校在2001年贯彻落实“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确立港澳台侨学生“面向世界、应用为主”,内地学生“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分流培养目标和原则。分流培养具有相对性,港澳台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面向内地学生开设的课程。 根据这些原则,学校推行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措施。 学分制度方面,据教务处老师介绍,早在1993年学校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标准学分制”。这种制度,比起普通高校实行的统一学分制度,要灵活得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也比较公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数,就可毕业,这样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推迟毕业,有力促进了由“保姆式”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对境内外两类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 暨南大学还加强了英语、计算机语言和汉语的“三语”教学,在全国首先施行课堂教学三重评估制度。 课程设置多样:侨生侧重学习中华文化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使出了高招,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分流制”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港澳台侨学生、内地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全校公共必修课实行分流,内地学生课程依照教育部、中宣传部规定,港澳台侨学生课程侧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爱国主义、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中国国情民意的介绍和分析。 为方便港澳台侨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促进对外交流,学校相关部门已组织将学生成绩单翻译成英文,并已开始着手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务办事流程、教务管理相关规定等教学文件的英文翻译工作。 对外合作办学:与多个国家建立合作 另外,暨大还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新加坡、印尼等国的学校合作,开我国高校在海外办学的先河;与五大洲7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暨大是国内第一所在五大洲建有姊妹学校的大学;1993年,与中旅和香港中旅等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所通过国际旅游组织认证的旅游学院;1978开国内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的先河;1996年以来免费收编7家省、市附属医院,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医学学生实习医院不足和经费短缺的困难。 为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暨大国际学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行政管理、金融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医学等七个专业采取全英语授课方式进行,培养国际化人才。 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海莱阿芝 通讯员 陈文举 名人照耀百年暨南园 百年暨南园,多少名人动天下!历史上,曾在暨南大学任教的有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以及内地和香港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陶铸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1929年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及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 1958年6月至1963年1月任暨南大学校长、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1969年11月30日在安徽合肥病逝。著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思想·感情·文采》及《随行记谈》等散文集。出版有《陶铸诗词选》。 梁灵光 梁灵光(1916-2006),福建永春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厦门市第一任市长、市委书记。1977年11月调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0年11月出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1983年3月任省委书记、省长,同年10月兼暨南大学校长,至1991年6月换届方卸任。梁灵光主政暨大期间,确立“重视基础,突出应用”的新思路,扩大对外招生,至1988年侨属子弟已占暨大学生人数的90%,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侨最高学府。夫人朱含章,是暨南大学1937届商学院交通管理系毕业生。 荣毅仁 荣毅仁(1916-2005),江苏无锡人,1993年至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4年4月,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率先提出申请将自己的全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4年至198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委员,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至1985年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1985年后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教育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严济慈 严济慈(1900-1996),字慕光,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旋赴法国深造。1925年在巴黎大学获数理化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 1928年到国立暨南大学工作,任理学院教授。同时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筹备委员。是年底,严济慈再去法国进修。1931年出任北京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并兼镭学研究所所长,直至1949年。1948年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吴学谦 吴学谦(1921.12.19~ )上海市人。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学习。 建国前在上海从事地下党的学生工作,曾任上海地下党学委副书记、代理学委书记。1949年6月起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派驻布拉格世界民主青年联合会的代表。建国后历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93年3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十二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周建人 周建人(1888-1984),字松寿,又字乔峰。鲁迅的胞弟。1888年11月12日生于浙江绍兴。幼年辍学,刻苦攻读,自学成才。辛亥革命前后,曾在故乡绍兴先后任小学、中学、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920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1921年10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3年后暨南大学任教。 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建人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第九、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学海泛舟 莘莘赤子百年潮, 万里归来义气豪。 竞向师们探奥秘, 满堂才俊集今朝。 ——暨南大学103岁老校长王越贺暨大百岁诞辰 汪国真:美丽明湖给我灵感 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诗文风靡了整个中国,不少人捧着他的诗文长大。他就是位列“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榜首的诗人——汪国真。他的诗文里充满了暨南校园的影子。那些高大的桉树,美丽的明湖,热闹的校舍,伏案苦读的图书馆。暨大百年校庆之际,信息时报专访了汪国真,听他细数暨南园往事,感受他那份浓浓的母校情怀。 初中学历考入暨大 1978年秋季,因为特殊的机缘,汪国真入读暨大中文系。他是以初中学历考大学的,因为高中基础知识的欠缺,考理工系无望,加上兴趣所趋,报考了暨大中文系,自此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有人曾戏称,如果汪国真不入暨大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就不会有那么美丽的新诗。 汪国真说,自己在大学时代就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行走在林荫小路上,踱步美丽的湖边,给了他许多灵感。大学时代令他至今难以忘怀。 最喜欢泡图书馆 汪国真回忆,入学以后,与来自广西、福建和广东省内的几位同学分配在一个宿舍。南北的同学聊开了,开始大家都客气的使用普通话,几个月之后来自北京的汪国真就在同学的重点教导之下学会了绕舌的广州话。直到现在,汪国真还能用流利的广州话与记者对答。 对于汪国真来说,书中自有不尽数的创作灵感。他说自己的创作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练,李清照的清丽。如此巨大的阅读量,大多是在大学内完成的。虽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却也喜欢置身于图书馆按部就班的阅读。泡图书馆,是汪国真大学时最大的爱好。 曾经有过的青涩岁月 “ 汪国真成名了,完全出乎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外”,汪国真笑着说,自己在校期间并不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生时代也曾有过“恶搞”老师的经历。 大学时汪国真很喜欢下棋。有一次,他下棋下到兴起就不想去上课了。那时候辅导员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有学生旷课就会到宿舍去找寻。于是,两个同学就想到一个高招:请去上课的同学把宿舍门锁从外面锁上,这样老师来宿舍找他们的时候就以为宿舍没人,就到别的地方去找了。后来其同学告诉他,辅导员老师为了找他们跑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为此汪国真很后悔。 又有一次,在赖江基老师的古汉语课上,赖老师布置了堂上作业,因为之前专注看课外书,没有复习课本,汪国真就抄袭了同学刘剑星的作业。作业交上去后老师写了批语:“汪国真同学,你的作业为何与刘剑星同学一模一样?”刘剑星也得到了同样的批语:“ 刘剑星同学,你的作业为何与汪国真同学一模一样?”没想到赖老师居然从如此众多的作业中发现了他抄袭的行为,在感激老师认真批阅的同时,汪国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就再没抄袭过别人的作业。 寄言学弟妹珍惜时光 母校华诞在即,汪国真寄言:虽然我在暨大学到了很多,但是课内知识很不扎实,后来花了不少时间弥补,所以希望各位学弟学妹珍惜校园生活,以优秀的学业成绩献给母校百年校庆报。 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海莱阿芝 通讯员 陈文举 张铁林:亲演节目贺暨大百年盛诞 2004年9月,暨南大学向各界发布了公开招聘十个学院院长的消息,著名演员张铁林于2005年1月17日正式受聘,成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一年过去了,在暨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时报记者采访了张铁林院长。 给学院投入足够的时间 在演艺界如日中天的张铁林,如何办好暨南大学的艺术学院?张铁林说,艺术学院大楼一砖一瓦的建设,装修需要什么样的颜色,开办什么样的专业,请什么样的老师,都经过他本人深思熟虑,都有他的想法。经过一年的筹备,2006年9月艺术学院迎来了第一届58名新生。作为院长的张铁林也一身朴素着装热情地迎接他的首批新生。如今学生已经入校几个月了,张院长认为,一切都是开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个练兵的过程,自己有义务把学院管理好。 当记者问到演艺和院长两职如何兼顾时,张院长表示,虽然不会整天都呆在学院的办公室里,但自己对学院也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在这些有效时间内,将会尽其所能为学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好不见得要大” 谈到学院是否有意扩大招生时,张铁林说,“好不见得要大”。学院是要建设好,但不一定要扩大。办学是需要金费的,自己会为学院的建设筹集资金,把学院办好。他表示,目前学院师资投入很大,自己作为院长,“只要有时间就会往学院跑”。 邀演艺界人士庆盛诞 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张铁林也出了不少力。9月7日,他应暨大学生会之邀,出任了百年校庆晚会演员海选活动的形象代言人。他透露,艺术学院将担任起校庆晚会的大屏幕的设计总监,他本人也将在晚会现场为大家表演诗朗诵《端方奏折》,表达对暨大百年校庆的祝福。 张铁林还表示,要为校庆晚会请一些演艺界的朋友为校庆增光添彩。他说:”我自己有这个义务,也是力量所及嘛!“。对于具体请了那些明星,张院长说因为不是每个朋友在校庆当天都有空,所以也还没有决定。 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海莱阿芝 王越:盼望在国外建中国学院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海莱阿芝 通讯员 陈文举) 在暨南大学,有一位见证了暨大风风雨雨的老人——103岁高龄的原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教授,王老教授精神饱满,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将那些他与暨大共同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 感怀追忆学校名人 自1958年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起,王老就一直留在了暨大。王老说,那时候暨大在广州重建,一切都是新的,他与陶铸校长一起出谋划策,力求把重建工作做好。陶校长绞尽脑汁想出了“春秋二祭”的策略,“陶校长每年春季和秋季,邀请广州市各高等院校的名教授四五十人,到从化洗温泉浴,然后就是开会,听取各个教授对当代政治、经济的看法。” 说到梁实秋,王教授指着家客厅墙面上的梁实秋先生的墨宝《江汉》,感叹地说:"他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啊。"梁实秋墨宝对面是王敏之的真迹,提到王敏之教授,老先生惋惜的摇摇头,沉默了一会。 笑谈侨校重建趣事 老先生告诉记者,暨南大学经历的两次重建,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许多的困难和特别之处。作为侨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出生于富裕华侨家庭的公子、小姐。刚入校的时候这些娇贵的学生都不愿意参加劳动,他们就出动了学校的领导,一起修挖明湖。看到那么多的领导和老师都拿着锄头辛勤工作,侨生们都参与到了劳动中来。 巧妙处理教师关系 学生工作是难,解决老师的问题也难。历史系教授朱杰勤为学生们讲授中西交通史的课上系总支书记随堂听课,可后该书记召集学生,强烈批评朱教授在上课时提出的一些观点。朱教授非常困扰,便前往向王老诉苦。王老教育了该书记,希望他能在课前对授课内容与授课老师进行商榷,以免耽误教学,同时又告之,历史学研究各种观点都可以存在,应该讨论互相学习研究,而不应该加以批评。 一生只有两大愿望 说到暨南大学肩负起的重任,王老直了直身子。他说,自己这一生有两大愿望,一是中医在神经系统方面找出科学根据,把中国的针灸名正言顺的推向世界。一是中国在国外建立起中国学院。而且,作为侨校的暨南大学应该首先挑起这两副重担。 王老回忆,1981年,澳大利亚的一位教授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将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孔丘的老师又是何人呢?”他解答的同时想到:外国人对中国的学术也有浓厚的兴趣,为何不在国外建立起中国学院?王教授说暨南大学是有条件承担起这个责任的。首先,暨大作为国家制定的重点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实力。其次,暨大是华侨学校,侨生居多,有成熟的外国办学的条件。暨南大学的医科近几年来,也有很好的发展,有能力解决中医针灸向国外推广的难题。 暨南百年大事记 1906 9月,清政府学部委派查学大臣钱恂、学部专门行走董鸿祎赴南洋调查学务。 12月,钱恂建议国内在南京创办专门学校,接受来自南洋地区的华侨子弟就学。两江总督端方上奏朝廷,请求在南京设学接受来自南洋的华侨子弟回国就读。 1922 夏,与东南大学商定,本校退出上海商科大学,自行筹办商科大学部。鉴于南京校舍面积有限,新校舍筹备委员会决定在上海近郊真如乡规划建筑新校舍。 1923 春,校董会决定秋季开办商科大学部,定名为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即呈教育部备案,并筹备招考新生。 1932 1月,日军侵略上海,本校沦为战区。 3月,真如校舍被日军占领。暨大分三处办学:校本部设在上海,分二院,第一院在赫德路,第二院在新闸路。暨大驻苏州中学部,借工学院附属职业学校一部分教室和宿舍,开始授课;暨大驻广州办事处借中山大学文学院课堂以及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小学部教室上课。 1937 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战事发生,暨大真如校区沦为战区。 1941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暨大师生上完“最后一课”后宣布停课,全体南迁建阳。 1942 9月,各院系在建阳全面复课。 1946 春,暨大提前考试后放假,于4月开始迁沪工作。 6月,全校迁沪完成。 1957 5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政协决定在广州筹建一所华侨大学。 1958 2月,广东省政协第28次常务委员会决定所建华侨大学仍定名为暨南大学。 9月24日,暨南大学正式开学。招收本科矿冶、水产、航海、中文、历史五系学生。 1959 11月,上级批准陶铸兼任暨南大学校长。 冬,修建学校明湖。 1970 春,暨南大学被撤销。 1978 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决定恢复暨南大学。 1980 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对华侨、港澳青年学生实行提前单独命题、考试和录取。 1989 5月12日~13日,召开复办以来首次全校性的成人教育工作会议。 1996 6月12-14日,以王梓坤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暨南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 2000 2月15日,国务院侨办宣布刘人怀连任校长,蒋述卓任党委书记。 2001 3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药学院5个新的学院成立。 2006 1月14日,胡军被任命为暨南大学校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