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下岗矿工居住棚户区面临改造(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2:46 中国青年报 | |||||||||
清河门棚户区共有979户人家。 红树街道一位搬走不久的老人,回来看她住了44年的老房子。目前,这一片居住区即将被拆除。 晚上祖孙三代坐在小炕上休息 即将拆迁的棚户区对面贴上了“早动迁早上楼,好日子不用愁”的广告条幅 本报讯 (记者 刘媚) 阜新市棚户区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低收入困难群体,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占棚户区总户数的比例高达75%。近年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反而因下岗失业而被日益边缘化。 阜新市棚户区在整个辽宁省具有典型性。
全市棚户区总面积为387万平方米,涉及居民81820户、22.66万人。阜新市棚户区户数占市区总户数的28.68%。 棚户区改造已成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摘自建设部调研报告 2006年12月5日。这一天是农历十五,月亮特别圆,住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红树街道的叶老太太正一趟趟地往家里倒腾着破烂。路经胡同里劈柴做饭的老李家时,她热情地招呼着。叶老太太的老伴是个矿工,已经去世。老太太原本有个还算幸福的家,儿子、儿媳和一个大孙子。后来在矿上工作的儿子下了岗,不久媳妇离开了这个家。现在儿子每天在外忙着挣钱,老太太一个人带着孙子,捡点破烂贴补家用。白天捡破烂,天黑了还要四处找些柴禾,对她来说,“煤实在太贵了”。不过叶老太太最近很高兴,她在那些拆迁的废墟里发现,被遗弃的门框、窗框都可以拿回来当柴烧。 像叶家一样,住在红树街道棚户区的住户从前都是海州矿的职工,很多人家都是祖孙三代在矿上谋生。几年前,矿井关闭了,不少人家一家几口都没了工作,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有的家庭就靠家里老人每月六七百元退休金过日子,家里没有老人的,就只能依靠政府的低保和打点零工维持生活。 张大妈的儿子儿媳从前都在集体企业工作,双双下了岗。按阜新市的规定,夫妻双双下岗失业、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可以每月领取108元的低保费。但是因为他们和有退休金的父母共同生活,低保费只能减半。 李大姐一家三口的生活也因下岗变得不一样了。丈夫下岗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心里不痛快,常常喝酒闹事,日子越过越糟。李提出离婚后,法院把女儿判给了她,并要求丈夫每月提供100元生活费。李某心里明白,男人做矿工时落下了肺病,现在又没了工作,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哪儿有生活费给她们母女俩。“现在能让我支撑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我的女儿,她很听话,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五名,就算砸锅卖铁、出去卖血我也要让孩子继续读书。”李大姐流下了眼泪。 或许是应了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在棚户区,离婚率很高。在这里,谁家又离婚了这样的话题,已经很难提起人们的兴趣。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更迫切。 今年10岁的徐演,父母离婚后,一直跟着父亲生活。父亲每天忙着自家麻将馆的生意和棚户区动迁的事儿,几乎顾不上他。徐演唯一的玩具就是麻将馆里的麻将;口渴了自己从缺了口的水缸里舀瓢冷水喝,一身校服一穿就是半年。 棚户区单亲家庭的数目更为庞大。工作人员在清河门棚户区改造登记过程中发现,那里的户主几乎都是女人。一位居民说,不少人的丈夫都是矿上出事后走的。 不过眼下,棚户区的居民暂时放下了家里的那些旧事。自从“再也不能这样活”的广告标语贴进棚户区巷子里后,大家心里想的就全是这棚户区改造的事了。 棚户区普遍没有公共排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卫生环境恶劣,居民吃水难、如厕难、行路难。大家早就盼着住上楼房,但又非常担心搬迁的事。这些日子,徐演爸爸的麻将馆就成了大家议事的地方。“开发商三催四请让搬家,现在还停水停电。”刘大爷已经把过冬的煤和菜都准备好了。李大娘也正犯愁,“冬天的房租特别贵。如果真的搬走也不知道几年能回迁。听说有的地方三四年才搬回来,现在开发商也没个准信儿,真是让人担心。”看着四周已搬走的人家被扒得一片狼藉,李大娘心里琢磨着:“咱这屋还是毛主席在世的时候盖的呢,现在搬的搬、拆的拆。早晚得搬走。” 如今在阜新,随处可见正在拆迁的房子、正在建设的楼盘或是刚刚建好的新居。棚户区的改造正轰轰烈烈。 天黑以后,没有路灯的棚户区一片漆黑和安静,可有一处例外,就是红树街道“东方歌厅”。每到晚上,歌厅里都会传出阵阵歌声。四周虽然已成颓垣断壁,歌厅却照常营业,每天灯火通明。歌厅有一个包房,所谓包房,就是用红布把四周的墙壁遮一下,再贴几张大海报。房间还算宽敞,容下六七个客人不成问题。歌厅按小时收费,每小时10元钱。老板娘说歌厅最有特色的服务就是“热炕头”——自己烧的火炕。 这个原本让周围住户们感到吵闹的小歌厅,现在却成了棚户区最有生气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