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图文:第二篇:异土——农村“包围”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11:07 南方都市报
图文:第二篇:异土——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篇:异土——农村“包围”城市

  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尝试着生产制造全球需求的一切产品,也尝试着将自己的制造品销往世界的一切角落。它们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崛起为大国之尊。Made in America和Made in Japan,至今都还是制造神话的别称。

  如今,庞大的中国,要成为最新最大的世界工厂,尽管这家热火朝天的工厂实质上还只是加工厂的等级,Made in China也往往意味着便宜的低端货,但全球的东南西北,已经与“中国制造”千丝万缕。而与对世界的广泛影响相比,“中国制造”对中国本土社会的影响塑造,显然来得更为普遍深刻而意味深长。

  曾经,中国的关键词是“革命”,烽火不断,革命无穷,“中国革命”锤打着中国。尔后,中国的关键词选择了“政治运动”,身体灵魂,俱受夹攻,“中国运动”煎熬着中国。如今,开放出机会,经济为中心,以制造业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进“全球

供应链”。应对国民与国家的真实需求,“中国制造”正在再造中国。

  所以,中国近三十年来最巨大、最持续的一幅图景是,汹涌的人流,从北而南,从西向东,从农村朝城市,从贫瘠往繁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既不是因为灾年饥荒,也不是来自政府强力而发生的空前人口大迁移。这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既不是为了顺应阶级学说,也不是为了强调

领导力量,而真正出现并迅速壮大的产业工人大军。

  东北的烟囱渐渐不再冒烟,东南的厂房却连成一片;年老的务工者还望着回归故里,年轻的后继者却打算就此扎根;当初的遍地蒿草,眼看便矗立起一座不夜城;整日的快节奏,只留得晚间的片刻闲情……

  这其中所包含的意味,不仅仅在于一片热土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更在于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而必然要导致的一切变化:正如一堆棉花最终要化为华服羽裳,那曾经建于农业社会土壤之上的理想、制度与秩序,也统统需要全盘更新;又正如街头激烈的讨薪

维权,这发生于新旧时代交替关口的种种紧张、矛盾与阵痛,无一可以幸免。

  无需争论,这是一个伟大的进程。中国制造,未必会为中国人增添多少自豪,但它给中国以机会、以学习、以财富、以现代工业文明下的种种进化基础及空间。也不必讳言,这是一个并不完美的进程。中国制造,建立在廉价劳力、疯狂资源耗费、简单贴牌生产、野蛮圈地拆迁之上,既有血汗,还有血泪,获得近利,却乏后劲。为世界打工的盛况,最终应当服务于自由发展、自主创造的更高境界;对于经济发展的热望,最终更需转变为对个体幸福的真切关照。(本报编辑部)

  出版时间:06年12月17日,共48个版

  策划:王景春 潘劲松

  美术总监:墨白

  统筹:梁音

  图片编辑:陈军、赵跃生、温翠艳、谭檀、易晓岚、马卓诚、杨嘉

  美编:李毅然

  摄影/撰文:吴峻松、郭继江、王昕伟、杨长虹、张志韬、刘可、孙涛、田飞、谭伟山、方谦华、韩涛、实习生:钟锐钧

  校对:高翠微、邱艳慧、唐洋、杨润贤、陈宁、刘蔡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