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自沉万吨轮下午将打捞出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12:08 新闻晚报
上海黄浦江自沉万吨轮下午将打捞出水(组图)
2500吨的“大力号”是沪上最大的浮吊船已在现场就位。图片来源:人民图片网 屠知力/摄

上海黄浦江自沉万吨轮下午将打捞出水(组图)
两条浮吊船进场抛锚,“银锄”号已进入起浮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图片来源:人民图片网 屠知力/摄

上海黄浦江自沉万吨轮下午将打捞出水(组图)
现场清污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网 屠知力/摄

上海黄浦江自沉万吨轮下午将打捞出水(组图)
浦江有史以来最大的沉船出水。图片来源:人民图片网 屠知力/摄

  按照预定方案,15000吨的银锄号今天将整体出水。此时,距离它沉没已整整70天。这一次上海史上最大的打捞工程背后,有着怎样故事?

  【最新进展】

  银锄号预计今天下午开始出水

  上午10点,整个作业现场已围起白色围油栏。“救捞3”让开了“银锄”号靠岸的泊位。两条浮吊船的钢缆,都已固定在沉船上。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油污泄漏情况,有关各船上都在尝试消防水龙是否通畅。沉船船底的5对浮筒正在充气,预计到下午1点左右,将达到打捞要求。

  预计下午1点30分,“银锄”开始出水。选择这个时间,和黄浦江的潮水起落直接有关。整个过程中,海事部门巡逻艇随时待命。

  45天,银锄号打捞的漫长谈判

  银锄号沉了,沉在南浦大桥边上,黄浦江主航道外围,海事部门会同打捞部门,第一时间召集船东和瑞科船务,商量打捞事宜,这一谈就是19天。

  沉船之后,陆惠明他们的办公室就挪到了岸上,瑞克临时腾出一间房子给他们。他们的办公室,与瑞科船务的办公室,就是楼上楼下,可两方的人互相见了面,很少说话。

  那些天里,董家渡海事处几乎成了陆惠明每天必去的地方。银锄号的打捞方案很快就草拟出来,可1600多万的打捞费用该由谁出,怎么出,金色海岸疏浚公司和瑞科船务对此一直谈不拢。按照相关规定,打捞合同必须由船东和打捞部门签署,可陆惠明他们认为,沉船完全是船厂的责任事故,船厂不出钱,就不捞船。

  银锄号没有保险,陆惠明的解释是,修船、改造的周期特别长,一般保险公司都不受理,所以,保险都是开船之后再买。陆惠明还认为,轮船送到瑞科来修,他们应该投保工程险,可他们没有保,现在出了事故也无法理赔。最后,在海事部门的斡旋下,瑞科船务同意先行支付500万,金色海岸疏浚公司终于在打捞合同上签了字。这一天是12月21日。

  12月25日,上海打捞局的两条打捞船进场,银锄打捞工作正式开始。陆惠明开始看到了希望。沪救捞三号就停在码头边,陆惠明、周行法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上去看一看。虽然从水面上看不出潜水员的工作进展,但每天去看还是让他心里踏实。

  12月25日傍晚,潜水员第一次下水进行外围探摸;1月6日凌晨,第一个千斤洞打穿。1月16日,第一对500吨浮筒被安放在10号千斤洞内;2月5日,两艘浮吊船进场。这些打捞过程中的时间节点,陆惠明都记得清清楚楚。

  攻打千斤洞出现困难,潜水员心急,比潜水员更心急的是陆惠明,还有岸上那间临时办公室里的大小船东们,毕竟,水里泡着的,是他们的家当。2月5日“大力号”浮吊进场时,几个人都跑到码头上去看,那时,他们的脚步比过去的2个月,都要轻松一些。他们告诉记者,2月7日,他们将守候在码头上,直至银锄号最后出水。

  陆惠明告诉记者,轮船出水之后,他们还是会让瑞科船务继续修理,在他们这里出的事,就让他们负责到底。

  巨轮下水泥门甚至没有门?

  2006年12月2日中午12点40分,银锄号船东陆惠明在码头上散步,巨轮银锄号停在码头外档,正在接受泥舱的改造,如果顺利,1月份就可以下水作业。忽然,有人忙不迭地跑上码头,告诉陆惠明,“泥舱进水了”。

  银锄号是一条专事运输的滚装船,船龄26年。总重15000吨,在轮船里,属于“大块头”。

  2006年年初,这条巨轮从印度尼西亚,以近3000万人民币价格买进,打算改装后用于疏浚深水航道。之所以叫“银锄”,一则船是白色的,二则锄头预示着疏浚作业的爽利。

  2006年3月4日,银锄号停靠上海港,3月8日进驻小南码头路的瑞科船务公司,开始改装。

  2006年11月9日,银锄进坞,安装泥门。

  11月底,瑞科的人几次和陆惠明他们商量,要银锄提前下水,空出船坞,因为后面还有4条送修的船等着。

  银锄就这样下水了。

  当时,船底的十二个泥门已经安装完毕,但液压连接杆还没有装上,也就是说,只有门,没有门闩。

  5分钟光景水势已无法控制

  11月30日中午11点多钟,银锄号被牵引下水。两天两夜后,银锄开始进水,之后一个小时,它便沉了。

  时间无可避免地走到了12月2日中午12点40分。瑞科船务公司12点半开工,当时,船上有30几个船厂工人和11位“银锄”船员。为了沟通的方便,“银锄”的驾驶室就暂时成了改装办公室,陆惠明、周行法还有其他几位大小股东,都在上面办公。陆惠明刚吃完中饭,去码头上遛弯。此时,距离“银锄”下水49小时。

  听说“银锄”泥舱漏水,陆惠明三步两步往船上赶,船上的周行法也没闲着,他一面组织工人和船员抽水、关舱门,一面联系岸上的瑞科现场指挥,要求调大功率的水泵过来。这位行船几十年的老法师说,刚开始水流还很小,他没想到船会沉。等陆惠明上了船,也就是5分钟光景,水流就已经顺着整个泥门涌上来,泥门的直径是3米,凭经验判断,陆惠明觉得水势已经无法控制。尽管水泵随即吊上船了,他还是要求船员切断所有电源,然后弃船。

  他们都下船之后,眼睁睁看着船一点一点往下沉。陆惠明回忆说,船基本上倾斜了60度,水满了,船自身开始扶正,最后到了现在这样,向江心倾斜11度左右,船才慢慢固定住了。

  【悬念】

  是谁砍断了保险钢缆?

  对于沉船的原因,金色海岸疏浚工程公司的几位大小股东仍有两大疑问。

  沉船三天之后,老法师周行法就告诉记者,液压连接杆没有装好,很可能是泥门漏水的直接原因。陆惠明补充说,当时瑞科急于让银锄下水,12个泥门的液压杆都没装好,他们就在泥门边上加了钢板,作为临时保险。可钢板的受力没有经过测量,所以三号泥门的这处钢板漏了水。

  周行法还告诉记者,泥舱本身有储备浮力,即便整个泥舱的十二个泥门都打开,船也不会沉。可当时为了操作方便,工人在密封舱和泥舱之间开了一些工艺孔,这些孔,使得水很快从泥舱进到密封舱,船失去了浮力,也就沉了。

  此外,陆惠明心里还有个更大的疑问,11月30日银锄号出坞之后,带了缆绳在信和六号上,另外,还有一条保险钢缆系在码头上。可沉船当天,他和船员撤离银锄号之后,陆惠明发现,本来带在岸上的那条保险钢缆没有了。他事后回想,如果那条钢缆还在,船说不定不会沉,至少不会倾斜成60度。他问过现场指挥的船厂负责人,人家说,钢缆应该是砍断的,但是谁砍的不知道。陆惠明觉得,如果到万不得已时,钢缆的确可以砍断,可当时船员还没有完全撤下,缆绳就被砍断了。在庐山船坞边上,陆惠明给记者指了一道斧子砍过的痕迹,他还找到了岸边断了的钢缆。

  不过,船东的这些猜测尚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一切结果都要等到银锄号起浮之后才能调查清楚。瑞科船务公司则表示,领导不在,情况不清楚,不接受采访。(晚报记者 李胜南 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5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