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方永刚:把生命定格在冲锋的姿态(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17:23 东北新闻网
方永刚——三尺讲台抛碧血 方永刚的《邓小平文选》 方永刚的教案和理论文章(原稿) 2007年1月15日,晨曦初露。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学楼301教室里,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教员披着羽绒服,戴着口罩静静地守候在讲台旁。学生陆续从他的身边走过,悄然入座。上课时间快到了,教员脱下羽绒服,摘掉口罩。 时钟指向8点整,值班员起立,报告行礼,教员举起右手还了一个有力的军礼,下达命令:“开始上课!” 没有话筒,却能让最后一排的学生感受到什么叫做铿锵有力。 无法板书,却能使全班77名学员感受到什么叫做酣畅淋漓。 如果不是那深陷的眼窝;如果不是那干裂而渗出血色的右手;如果不是激情讲述时,掀起的衣角露出腹间插着的引流导管——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位癌细胞已在胸腔和腹腔大面积扩散的晚期癌症患者;更没有人相信这样激情的讲述正处在他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的间隙。 他,就是用生命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 心血 “听方教授讲课仿佛同金庸笔下的高手过招——招招精彩,一气呵成!90分钟的课堂时间转瞬即逝,走出教室还回味深长、受益无穷。” ——学员帅飞 “我上课有记笔记的习惯,可在方教授的课堂上,我总听得入神、忘掉笔记。他的课太生动了,悬念夹带着典故,硬把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课变成一种语言艺术,听他的课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学员赵升广 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一提起方教授,学员们都会发出像帅飞和赵升广这样的感叹。 从方永刚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会蕴含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方永刚的直接领导徐明善告诉我们:“方永刚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总能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式,讲出创新理论的创新价值和鲜活生命力。正因如此,他讲的每次课都有新意,都受到学员的欢迎。” “新”从哪里来?熟悉方永刚的人都知道,“新”从“心力”中来,从“心血”中来,从他“拼命三郎”的劲头儿中来。 1997年5月,方永刚遭遇车祸,脖子被撞断,送到医院时受损的脑神经只剩下像“韭菜叶”那样宽的距离。医生在他头骨上钻出两个孔,吊了16斤重的秤砣做牵引,整整吊了108天。 这期间正好跨越一个炎热的夏季,病房没有空调,方永刚头上身上全是痱子。尽管如此,他坚持让家人把书籍拿到病房,面向天花板举着手看书。最初,看不上3分钟就得休息,后来一口气能看3小时、6小时,手也不抖。进入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方永刚硬是通过听广播、看报纸学懂、弄通了十五大精神。 别人出院时,一提起疾病还心有余悸;方永刚出院就架着安全脖子套给学员们做报告,还捧出一部在病床上完成的30万字的著作和一篇入选学院“贯彻十五大精神研讨会”的理论文章。 方永刚离开医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两年之内不准坐车乘船,要稳。”可方永刚哪里稳得下来。1998年春天,他主动要求承担东北三省的函授教学任务,一路走,一路讲,从辽东半岛一直讲到黑龙江漠河。 10月,他在长山要塞辅导函授班学员,从晚上9点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军人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 11月,他给漠河最边防的部队4连讲课,讲得扎根边疆的小战士热血沸腾,热泪喷涌。 就这样,他从学院讲到海军,从海军讲到全军。高山、哨所、海岛、边疆,广袤的东北大地处处都印下了他的足迹。 学生孙明亮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在这个拜金主义的年代,英雄是寂寞的,灵魂是空洞的,我们都是迷了路的孩子……这一刻,方教授举起了一面旗帜,引导我们前进。他是我们时代的先锋,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责任 2003年夏,刚刚调任大连市中山区桂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的文艳大姐准备组织居民听一场以“国际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为主题的报告,在邀请授课人的时候,她犯了难,怎么让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居民们既听得懂,又愿意听呢?宣传委员说:“让方教授来吧,他一准儿能行。”这个建议虽好,却让文艳大姐捏了一把汗:“请一位在职的大学教授到社区讲课,人家能来吗?且不说没有报酬,光说面子问题,是不是屈尊人家了?” 没想到,电话拨通,方永刚一口应承下来。 那个周末,社区活动室里掌声连着笑声,许多到社区办事或临时路过这里的人也被吸引过来,没有座位就站在会场的边边角角,屋里满了,就站在屋外透过窗子听。老百姓都说:“这是从哪儿请来的教授呀,讲党的方针路线就像是在‘说评书’,太好听了!” 2003年12月,旅顺口区铁山街道组织党员干部冬训。当时街道俱乐部没有供暖条件,正值天寒地冻的季节,室内温度也在零下。可方永刚却讲得激情澎湃、大汗淋漓,一口气下来就是4个小时。现场1200名街道党员都忘记了寒冷,大呼:“解渴”! 2005年9月,方永刚在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活动室作题为《党的创新理论与创建和谐社会》讲演时,一位下岗工人当场提问:“和谐社会和我们这个社区到底有什么关系?”方永刚回答说:“和谐社会和我们这个社区就是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夫妻关系和谐了、母子关系和谐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我们这个社区就和谐了,每个社区和谐了,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自己的话来讲,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这就是方永刚苦练的“内功”。 至今,双岛湾街道台山西村村民肖淑琴仍清晰地记得3年前方教授给他们讲课的情景:“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讲的‘三农’问题,因为我们是农民,喜欢听农村的事。他就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选好‘领头雁’,带好一支队伍。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选错一个人,十年难翻身。他还告诉我们党员应该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说得非常具体。真希望像他这样的大教授能经常到我们村里来,提高咱农民的素质。” 就这样,方永刚的名字叫响了。老百姓都知道在大连有这样一位不计报酬、没有架子、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像说故事一样的教授。 讲课的邀请接踵而来,从昆明街道到人民路街道,从退休党员到下岗职工,从社区居民到农民群众,方永刚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永动机,利用周末时间、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有人不理解:“方永刚干这些苦活、累活图个啥?”方永刚说:“近些年,党的理论创新走上了快车道,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往往是一个新的理论老百姓还没咂摸透,另一个理论又诞生了。试想,理论成果再巨大、再科学,如果不被广大党员所接受、如果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那么理论的价值是不可能展现出来的。我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把党的理论成果传播出去,让它变成思想的利器,变成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具,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激情 三尺讲台,两条毛巾、一杯清茶,这是方教授到“地方”讲课的唯一“条件”。2007年1月22日,大连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稽察局的同志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今天,方教授额头上的汗为什么这样多。 3年来,几乎每个季度他们都在“地税讲坛”上见面。一线税务工作者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方永刚,方永刚把这些实际问题融合到自己的理论研究中,找到答案,再反馈到基层——“讲坛”成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互动交流的平台。 “2006年,辽宁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和农民有什么反映?”这是方教授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地税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辽宁的长海县原来以征收农业和农业特产税为主要财政来源,取消农业税之后,财政收入降到原来的1/3,弥补资金缺口除了靠国家拨款之外,基层组织是否还能找到其它的解决办法?”方永刚认真地记录着,努力探寻着,不断完善自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理解。 从地税到国税;从妇联到团委;从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到石油化工公司;从西岗区区委到中山区区委;从大连第39中学到大连工人大学,再到旅顺口万人坑纪念馆——有一线工作的“活水”注入,方永刚的课越讲越“活分”,越讲越“精神”。 他甚至把课堂搬到了监狱,讲给狱警们听,讲给狱友们听——2005年4月,腿部骨折的南关岭监狱车管科科长白绍利听说方永刚要在辽宁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讲课,硬是架着双拐、在同志的搀扶下赶到了课堂。 “方教授讲课虽好,就是嗓门太大,所以经常咳嗽,课讲到尾声时,嗓子往往会变得嘶哑起来。”有人建议方永刚讲课的声音低一些,可是他根本做不到,一站到讲台上他就兴奋,一走进课堂他就倾其全力、挥汗如雨——所以方教授上课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缺不了两条毛巾。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从2006年下半年起,方教授汗越来越多了,多得有些反常,多得令人担忧。2007年1月22日,方永刚在“地税讲坛”一个半小时的倾情讲述之后,他拭汗的两条毛巾湿得滴得下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稽察局的同志们终究没有发现,此时的方教授裤兜里正揣着从腹部接出的、充满了脓血的引流管囊。 使命 初春的阳光洒满了这个斗室的每一个角落,三架书柜、一部电脑、一张写字台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走进方永刚的办公室,俯仰可得的是他的创新理论书籍。 一本残旧的《邓小平文选》静静地躺在写字台的桌面上:书的封面和封底皆已磨出了白色的纸絮,书脊下方精心粘贴着医用胶布,书页的边缘绵软如帛。翻开它,每一张书页上,都有用黑色铅笔画出的直线、蓝色墨水勾出的波浪线,还有红色圆珠笔圈出的着重号——这些追随了方永刚20多年的理论书籍啊,不知道是否还能盼回它的主人。 2006年11月,刚刚在北京结束学习的方永刚,一回到大连就走进课堂忙着给学员们补课。政治系政委房亚平见他脸色不好,劝他赶紧到医院检查一下。他总是说自己没事,讲完课再去不迟。 直到第四天上午,在领导的命令下,方永刚才不得不赶到医院进行检查。三天之后,解放军210医院确诊:腺性高分化性结肠癌晚期,已经有了腹水,必须马上手术。走下手术台,主刀医生连连感叹:“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整个胸腔和腹腔,病到这样的程度,还能坚持工作,不可思议。我开了这么多年的刀,没见过一个这么严重的病例。” 开始化疗了,方永刚还时常与身边的医生护士、亲朋好友谈笑。方永刚的老邻居、老朋友赵俊兰想不明白:“方兄啊,你是那么聪明的一个人,自己病到什么程度真的不清楚吗,怎么还像没事人那样笑得这么轻松呢!?” 在方永刚的日记当中,我们解开了这个疑惑:“去年11月8日,我被确诊为结肠癌,尽管医生没告诉我真实情况,但从大家凝重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疾病严重的程度。但是,我并不把这当做一回事,因为我已经把生命中最好的精力、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状态用在了所钟爱的事业——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我始终抱定这样一个信念: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 20多年来,方永刚先后完成政治理论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了《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等16部专著,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为部队和地方讲政治理论、形势报告1000多场次。对于方永刚来说,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是一种荣耀、一种信仰、一种使命——在他,这使命重于生命。 感恩 在回俊才老人的家里有一个特别的“传播载体”——“永刚广播电台”,主播就是老人的大女婿方永刚。 “有他在身边,我们一家人不用看电视、听广播,只要听他讲就行了。他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讲,饭后坐下来还要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内国际大事、社会热点问题,无论大事小情都讲得有头有尾、头头是道,家里人都很爱听。”在老岳父眼里,方永刚的理论研究已经到了一种入迷、悟道的程度。 几年前,方永刚到上海参加了一次大学同窗会。在场的同学当中,方永刚的职务最低、收入最少、住房最小,但他特有的军人气质和渊博理论知识却吸引了最多的注目。回到家里,方永刚对妻子说:“虽然他们穿着豪华、身价显贵,但他们都不是军人,都不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只有我是,在同学当中我最骄傲!” “方永刚生病住院,遇到去看他的人,他也侃侃而谈,谈学术,谈形势、谈政治。他这个人就好像是一挺机关枪,在战场不断发射子弹。生命不止,他的机关枪就不会停。”妻子回天雁明白,她选择的是一个用生命赌事业的男人。 化疗中,方永刚体重剧减,回天雁看着心疼,就问:“想吃点啥,我给你买。”方永刚会心一笑,说:“那就弄点萝卜吧。” 妻子知道,方永刚是想念自己的家乡了——1963年4月22日,方永刚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萝卜沟乡水泉村,那里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非常贫困。 在方永刚的记忆当中,整个童年都是在吃不饱穿不暖、挨饿受冻的情形下度过的——上小学,全家仅有一盏油灯,母亲还要做饭、做针线,他便借着微弱的光亮看书;上初中,他一边帮家里打柴、打猪草、养兔,一边上学;高中,为了省钱和同学合伙买一份菜,两个人每月4元的菜钱用光了,便喝一口酱油当菜吃。 然而,这些都难不倒方永刚,让他最苦痛的还是自己有名无实的“富农”身份,没有资格考大学、没有资格当兵——当时,沈阳军区野战部队在他家附近拉练,他羡慕得直掉眼泪,战士们走到哪,他就穿着破衣服追到哪。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皱一池春水,阶级成分再也不能羁绊方永刚求学、参军的脚步了。1981年,方永刚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85年,参军到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担任政治理论教员;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大学、参军、入党,这些都是我少年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富农的包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是党的特色理论解放了我,给我第二次生命。”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方永刚深深地爱上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 稍息 2007年1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了解到方永刚的病情,作出重要批示:“要尽最大努力挽救方永刚同志的生命。” 方永刚在病床上得知了这个消息,流着泪说:“是组织上把我从学士培养成博士,从助教晋升为教授,党、国家、军队对我的恩情天高地厚。正是我全力报答党和人民的时候,我却病倒了。我要把这次生病当作军途中的一次‘稍息’,一次精力和体力的集中‘充电’,养精蓄锐之后,我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投入到创新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去。” 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特地赶到方永刚所在的医院探望他。总书记高度称赞方永刚不仅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党的理论,充分肯定方永刚作为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向方永刚同志学习。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切的目光当中,方永刚激动万分:“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解答广大学员、基层官兵和地方干部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时,每当我听到、看到到自己的讲解换来听众雷鸣般的掌声和舒心的微笑时,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体味到与真理同行的快慰和满足!如果我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充满欢乐与战斗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快乐迎接雷霆与朝阳——如今,向癌症“亮剑”的方永刚坚持在病床上给硕士研究生上课,他甚至走出病房在海军大会上做报告——谁说只有战场上的冲杀才是战斗,在病魔威胁下坚持学习、坚持工作更是一种战斗,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场同样激烈的战斗! “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用生命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如是说。 (赵越)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