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文:喀秋莎商店出现在中国人经常光顾的海岸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6:52 南方都市报
一个名为喀秋莎的商店出现在中国人经常光顾的海岸旁,图中老人家耳熟能详的单词,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承担了中俄文化纽带的重任,这并不是偶然的。 4月29日,一场主题为“难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音乐会将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那时,是俄罗斯政府关于“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新移民法令正式生效的第29天。 走在位于黑龙江省的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金色的黄昏根本无法覆盖每日不辍的繁忙,一批一批的中国商品坐在通关卡车上,奋不顾身的冲向俄罗斯商品市场,在那里,它们以集团军的形式与来自中亚及东南亚的商品展开了俄罗斯市场争夺战。中国商人也在这样的战役中接受了重新的洗礼,他们由普通的东北农民,变成了“国际倒爷”。在俄罗斯这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里,在这个部分国土曾属于中国的商海中,“倒爷”们并没有因为新移民法令的生效而全军覆灭。 3月18日,俄罗斯中国北方商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不大的俱乐部里举行,作为会长的关百新语气凝重,他带着平稳的节奏告诉与会的中国商人代表,中国商人的经营模式必须适应俄罗斯新移民法令的出台,作为长期在俄罗斯经商的华商代表,关百新反复强调了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不可或缺性和转变经营思路的现实性。他手里一度拿着大使馆为4月1日新移民法令的到来而发布的中文应对通知,上面写着莫斯科政府就实施这一法令所持的态度和中国商人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土地上集体大拼了近20年,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变化。1994年,生活窘迫的黑龙江人李玉荣走投无路,只好怀揣100元人民币、背起一部修鞋机,挤上了前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谋生的汽车。这一走,就是13年。起初,李玉荣也没有想到,靠着刚刚学到手的修鞋手艺,他竟然在俄罗斯月入千余美金。如果说满足感,在俄罗斯奋斗过几年的大多数中国商人都有,因为做“国际倒爷”给他们带来了实惠和坐落在城市里的楼房;而如果说到危机,则到处都是,黑社会、无良警察、甚至是来自中国人自己的内讧。尽管生计艰难,却没有见到大批中国商人撤退回国的例子。一名中国商人表示,我们已经在这里打拼十多年了,变化总得适应,回国不再是现实的选择了,已经无法接轨了,反倒在俄罗斯能够找到事业发展的空间。 走在海参崴的大街上,你会轻易的想起中国的大连和重庆及青岛。这个与吉林四平、新疆乌鲁木齐几乎同 纬度的城市非常乖顺的贴在彼得大帝湾旁起伏有致的土地上。很多中国人都是经这个城市前往俄罗斯其他地方寻找发财机会的,她就向跳板,凭借她,一些中国人跳到了财富的对岸,而另一些不幸的同胞,边一头跳进了跟前的太平洋。 所以,这里烙上了不少源自中国的痕迹。 每年7月开始,旅游旺季总会迫不及待的光顾海参崴,大批中国游客也会来此享受一下异域的风情。这里有家著名的涉外酒店,以所在的城市命名,拖着行李走进该酒店小小的电梯时,赫然看到一个中文用中文年写的告示,这提醒中国游客本电梯一次最多可载六名客人。实际上,海参崴的中国痕迹又何止于此?从位于市中心中国第一代淘金客的聚居地,一直到名声显于当地的“东方茶楼”,从北京烤鸭店略显与当地建筑不协调的外墙,到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中国出租车司机…… 海参崴郊区新建起了一栋庞大的黄底蓝边涂装的建筑,赫然写着“中国城”的俄文标识,据说,这里是中国零售商人们未来继续经营的首选之地。就这样,中国的俄罗斯异国史由前人起笔,也正由不愿离开、也不可能离开俄罗斯的中国人们继续书写着。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