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教授和他的青绿山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23:06 人大新闻网站
许俊教授和他的青绿山水(组图)
许俊教授的青绿山水画

许俊教授和他的青绿山水(组图)
许俊教授的青绿山水画

  今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入太空。与飞船一同升入太空的,还有一幅国画长卷《神州颂》,56位全国知名画家分别创作了人物篇、山水篇、花鸟篇。参与创作山水篇的就有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许俊教授。由此,许俊教授和他的“青绿山水画”翩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数十载潜心研究这种一度濒临失传的中国古老画种——“青绿山水画”,使许俊教授成就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绘画事业。

  青绿山水画在水墨画和文人画的冲击下自明清后期便开始呈现颓势。它兴起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在南宋再一次达到高峰。古来画界就有“先有丹青,后有水墨”之说。然而在后来文人士大夫对水墨偏好的影响下,水墨画逐渐占据了山水画的主导位置,而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则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她至明清时期进一步衰落,作品多甜俗,千年来积累的许多要义和大量丰富的技法都未能完整的传承至今。青绿山水画家更是自唐宋以来就出现了断层。在当今画坛中,许俊创作的青绿山水画表现了他在这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里的研究成果,为青绿山水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寒窗

  从小生长在北京的许俊,自幼喜爱绘画,从懂事起就尝试从铅笔画到毛笔画的各种画法。那个时代的许俊没有像现在的孩子们那么多的学习途径可以选择,仅凭着一腔热情和由来的悟性去学习和摸索。正当求知的时候,他却赶上动乱的年代,但是文化作品的极度贫乏和知识无用论并没有让他像大多数同时代的人那样就此沉沦。正相反,他利用了那时相对宽裕的时间和没有压力的求学时光,尽情的发展自己的兴趣。学校里因为政治环境下的宣传任务,倍受重视的宣传小组让他跟着老师学习绘画的基本功,不时的也为他提供了许多人物肖像的实践机会。当然,“工农兵形象选”之类的画册远不能满足许俊学习美术的需求,文革后期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他得到了一本古人画册,这令他爱不释手,其中生动传神的古人画谱让他大开了眼界。学生时代的他每个周末都骑车到北京站画速写,整天都沉迷于观察、琢磨和练习之中。这样经年累月的努力让他一点点打下了基本功。

  不过,真正的转折来自于他学生时期的一幅作品。1976年他的这幅习作被选送北京市,因为构图的新颖和巧妙,被评选者相中,由著名画家周思聪老师代为修改放大,并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署名许俊、周思聪合作。这令少年许俊倍感鼓舞,并从此和周思聪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勤奋的许俊每隔一周都带着自己的众多习作登门求教。周老师喜爱如此痴爱绘画的学生,给予了他极耐心细致的指导,令他获益匪浅,从此对绘画更加执著。回忆起周老师,许俊至今感念于心。中学毕业后,幸运的许俊恰逢恢复高考,他把目标锁定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学毕业那年正赶上美院暂停招生。在等待美院正式招生的一年中,他的同学们很多都相继考上了大学,他终不为所动。1980年的春天,在十年文革中积压的众多文艺人才里,许俊脱颖而出,考入了仅收十人的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四年寒窗,许俊拜师于叶浅予等众多先生门下。这时刚恢复系主任职务的叶浅予先生一心投入了教学工作,他为学生们制定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针,这让许俊得以系统的学习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等各门课程,并且对中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为他以后的创作道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作品展览时,他同时拿出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和篆刻五件毕业创作,并且获得“叶浅予奖学金”。

  从小到大未曾间断的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让他为后来的突破积累了广泛而扎实的艺术功底。

  入古者深,出古者远

  “入古者深,出古者远”这是美院的贾又福教授送给许俊的题字。毕业前夕,老师们嘱咐学生,成熟的画家应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许俊也开始了他的探索和尝试。钟情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他并没有被当时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所裹挟,也没有以晦涩的绘画语言为尚而标榜个性,而是在传统的中国画领域内尝试着突破和提升。他说:“比起一笔一划都蕴含着特殊意味的‘哲人’之画,我更偏爱那种属于单纯优雅而不失浑厚凝重的作品。”他认为不应使画背上太沉重的包袱,画毕竟是给人欣赏的,搞得那么死去活来,别人观后也难以愉悦。毕业后的这段时光中,大写意、墨线勾勒、点墨等等画法他都曾尝试。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幅《宋人册页》中的青绿山水令他一见倾心。凭借自己深厚的中国古文化功底,他毅然只身闯入了这片被遗忘的角落。

  此时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美术系的许俊一边教授中国绘画课程,一边摸索着进行青绿山水画的研究。他将搜集到的每一点一滴有关这方面的古代文献和古人青绿山水画的资料都拿来认真揣摩。故宫藏品、古代壁画以及古人画论中谈及青绿山水的章句,他都仔细琢磨,潜心研读。凭借他中国画的扎实基本功以及在用纸、勾线、染色方面的经验,研究渐渐有了眉目。他逐渐理清了青绿山水的发展脉络及其兴衰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勾勒出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史。他的第一篇论文也就此发表,并且转载于各大学报。此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许俊反复观摩古人青绿山水画作,借鉴移植重彩人物工笔花卉的画法,总结并归纳出一整套青绿山水画的技法。1991年,许俊以一幅名为《春溪》的青绿山水画作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中国画邀请展中引起了各家的重视。他这幅作品独树一帜、精巧空灵,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许俊看来,作画的严谨,运笔的松动,用色的典雅,技巧的高妙,品味的清纯,画格的脱俗,心境的外化,使每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有了一个共同的取向,这就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境界。这境界是“情”与“景”交融后的结晶,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他能让观者随其画外之音深入其境,而此境已远非画中之境了。他在创作青绿山水画时,借鉴水墨山水画的皴法,打破古人不主张多用皴的观点,一遍皴墨,一遍染色,反复为之。他认为,其关键两点是要把握住的,第一是勾墨要浓,第二是用色要薄。勾墨浓才能使骨气强健,皴染数遍之后仍不能失其神气,而用色薄则在于水。在这点上著名画家张大千有过精辟的论述:“有人说笔墨讲‘水法’,其实石青石绿何尝没有‘水法’功夫深湛的效果。”一幅成功之作,应是气韵、意境、构图、笔墨、设色的完美结合。气愈清则情愈重,笔愈精则画愈纯,心愈静则意愈远。这是提高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品位的关键所在。许俊强调青绿山水画敷色“体要严重,气要清轻,厚在神气”,体现浓而清雅,明而古厚,薄而深沉的特点。他后来的几幅作品屡屡于各美术大展中亮相,每每都成为展厅中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

  2001年,许俊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继续从事青绿山水画的研究以及中国画的教学。他并没有因为繁重的教学事务而放慢自己的研究创作。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不时能汲取灵感。至今,他仍保持着早七点到校,晚七点才结束工作的习惯,周末也大都置身于艺术天地中,甚至从未与家人外出郊游过。多年来,他还时常应邀回中央美术学院给本科生、研究生、

留学生及进修生上课。如今的许俊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全球。他的作品也被中国美术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国务院办公厅
紫光
阁、中央办公厅中南海勤政殿、台湾山艺术美术馆等多处收藏,并且于近十几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获得各种大小奖项数十。然而,许俊并不愿多提这些。谈到成就,他只说,一个画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是留给后人评判的。好的作品终会被历史所记载。(记者根据许俊教授口述整理 王佳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