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闹市区清末老宅拆迁引发争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9:57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四川乐山闹市区清末老宅拆迁引发争议(组图)
闹市老宅 在拆与不拆之间游走

四川乐山闹市区清末老宅拆迁引发争议(组图)
闹市老宅 在拆与不拆之间游走

四川乐山闹市区清末老宅拆迁引发争议(组图)
闹市老宅 在拆与不拆之间游走

  拆与不拆?乐山一座清末老宅引发文物部门与规划部门激烈争执拆与不拆?市政府决定请省文物专家对杨家老宅作现场考察鉴定拆与不拆?主人称都不再重要,政府严谨而客观的态度值得称道

  首席记者曹笑记者李晓乐山摄影报道

  11月16日,阴。上午10时,乐山人杨兵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个自称是拆迁公司员工的男子,在手机那头说,你就是杨兵哇,我们想找你谈谈,关于杨家老宅的事。

  “拆迁公司”?杨兵很敏感:“我在开会,等会开完再说。”挂了电话,杨兵心里产生了几丝疑虑:难道他们已经决定要拆除杨家老宅了?

  杨兵四十多岁,做些生意,目前他更愿意让人称呼自己是“杨家老宅守护人”。杨家老宅,原先在乐山繁华闹市区埋没了二三十年,去年某部门发出公告要公开拍卖,杨兵花重金买了下来,一番精心修葺后,以茶馆形式刚一亮相,就激起一阵阵叫绝的惊呼!有人甚至断言:它将是乐山留住游客的又一去处。

  但事情很快发生变化:今年8月,另一个部门又发出公告说,要拆了杨家老宅,给

开发商腾地。杨兵很惊讶,便给乐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写了信。信发出后,一系列令他意想不到的故事接连发生,慢慢打消了杨兵心中的疑虑:虽然他依旧想弄清楚杨家老宅的神秘前世,但已不再那么关心老宅的今生和未来,“一个普通市民的呼声与心血得到了尊重,老宅的命运,肯定也会有个好的结局,不管是拆与不拆。”

  前世神秘

  豪宅作陪嫁 “花萼堂”内传佳话

  “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摘自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对杨家老宅,我们的调查,断断续续地持续了月余。

  杨家老宅在乐山市区府街,门前喧嚣繁华的商业街,林立的各种时尚店铺,更衬托出老宅门里的悠闲与安宁。

  老宅共三进四院,这样的规模让人感觉到,最初的主人一定是乐山当年的大户人家(目前乐山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大都只有两进)。岁月的流逝,记忆在老宅身上,是各种各样的斑驳以及残缺,虽然杨兵用尽心思请来各地民间老工匠,极力想恢复当年的完整与风格,但现代的工匠们,没人知道究竟该如何恢复,因此遗憾依然四处可见。唯有三处,让人印象深刻:其一,整体上看,这是一座保护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近六百平方米,平面布局,小青瓦置于屋顶;其二,从建筑学专业分析,四合院找不到一颗铁钉,全部是典型木质穿斗结构,这属于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其三,老宅四周,是完全高过屋顶的高达8米的封火墙,将之彻底保护起来,封火墙整个墙体,都是由四匹长25厘米、宽16厘米、厚2.5厘米的特殊墙砖砌成。一位醉心于古民居的乐山老人据此分析:乐山的古城墙和民居封火墙有些特殊,“宋代用条子石,清代才用砖。”他认为,杨家老宅应该是清代产物。这类民居现在保存的已经很少,属“稀罕物。”

  院内,一棵硕大的黄桷树居然长在封火墙上,其根从墙壁四周渗透紧固一方;另一棵更古老的黄桷树长于院内天井,其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杨兵说,四合院屋檐四周的排水系统巧夺天工,“都隐蔽起的,看不见。最近乐山几次大暴雨,大量雨水院子自动消化,院内竟然没有一点积水。”

  我们和杨兵一样,走访了很多乐山老人,但谁都记不清楚,杨家老宅究竟修于何时。从封火墙墙砖上清楚可见的 “杨同泰墙”和“花萼堂”文字以及一些得到印证的故事来分析,老宅的历史,目前也只能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据说,当年乐山有商号 “德兴隆”,于1875年由杨姓家族开办于乐山城东大街,生意遍布乐山城乃至四川各地。清朝末年,杨家生下了一位二女儿,老父亲便将该四合院大堂取名为“花萼堂”。后来杨家二女嫁给一个帮杨家管生意的青年男子徐寿衡,杨父将此豪宅作为陪嫁,在当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佳话,从此徐、杨两氏共住此处。

  还有一个事实:1939年,乐山遭受日军飞机大轰炸。府街等中心街道陷入火海,大火燃了20天左右。但杨家老宅却幸存下来,就是因为那些现在几乎依然完美的封火墙。

  今生惊艳

  焕发新生机闹市老宅成新景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文化意义的。”

  ——摘自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老宅内,几个外籍教师正在悠闲喝茶。坐在他们邻座,杨兵向记者讲述了他和老宅的不解之缘。

  徐家在1954年将老宅卖给了当时的乐山邮电中心。之后又过了些年月,老宅慢慢没落,“一片废墟,很少人知道她的本来面目,就是旁边的住户也不了解。”

  去年初,乐山有关部门贴出公告,公开拍卖老宅。同年2月26日,杨兵高价将之竞买到手。他专门找了一帮工匠来修复,“十几个人忙了半年多时间。”这期间,杨兵四处走访,知道了老宅的一些故事。修复完毕后,他就干脆取名叫“杨家老宅”,在今年正式向公众开放,“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陌生人。大家都很惊喜,说在喧嚣的城中心,居然有这样的宁静所在。”

  当地媒体很快给予了连续报道。有人在当地网络“海棠社区”发帖说:“府街自是老城中的一条老街,却似乎全没了老街的味道。房子,都是新房子;店铺,均是有品有牌。正感无趣时,叮咚街与府街的结合处,却突然出现古老瓦房,正门之上有挂红牌匾‘杨家老宅’。大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门柱上一副对联写得活色生香,‘来不请去不辞无拘无束方便也’、‘烟自抽茶自酌说长道短自由天’。看那对联,想那宅子的主人,必定有些来头,禁不住探头偷看。却有着对襟衫的小姑娘微笑迎来,原来,这里竟然是一间由古民居修复而来的茶馆!……”帖子一发出,就立刻引来网友热议。

  而让杨兵备感意外的,是某天突然进来了几位耄耋老人,一打听,都是乐山早年赫赫有名的民间艺人:85岁的说书人唐万应,75岁的金钱板艺人史生荣等等。老人们进来了,就不想离开,也许,这老宅沉淀着他们太多的记忆。从那天起,每周六下午三点开始,老艺人们定时在老宅里演绎清音之类濒临绝迹的民间艺术。许多古稀老人让自己儿孙用轮椅推着来聆听岁月的痕迹……

  未来难定

  拆与不拆市长亲自访老宅

  “走在拆旧建新之后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你是否会觉得是在和一群满身珠光宝气却 ‘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对话?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摘自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老宅惊艳亮相不久,名声很快远播。

  这时,一个部门发出公告,要收回杨家老宅及周围土地使用权,对该地块进行统一城市规划改造。为了留下老宅,杨兵一头扎进文物、规划、物权等有关法规,并给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作为乐山市民,我认为,保护历史名城、民间艺术,就是保护一种尊严、一种情怀、一条文化根脉。乐山唯一还保存较好的这座老宅,千万不能因为旧城改造或某些利益被拆除了。”信发出去后,杨兵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今年9月30日,几名男子走进老宅。杨兵原本没在意,那几人看了一大圈后竟找到他说:“你给黄市长(乐山市分管城建等的副市长黄若建。记者注)的信收到了,黄市长非常重视,作了批示,我们来看一下,听一下你的想法。”杨兵将老宅的故事讲给了他们听。原来来人中有乐山市国土规划局局长赵发澍、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唐长寿等人。临走时唐长寿说:“老房子的事情还是要慎重些,我下次再找些专家来看一下。”

  10月21日左右,唐长寿和几名当地文物专家,再次来到老宅,看过之后认定是清末的建筑,“有一定的建筑价值。”杨兵至今记得唐长寿的话:“我们觉得应该保留,我们肯定会尽力呼吁,还可以找些人大和政协的来呼吁。我们的力量有限,你还可以通过物权法来保护,你一定要稳住!”

  10月25日,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定军,率城建、规划和文物部门专家十余人,第三次来到老宅。据杨兵讲:这次实地考察回去之后,他们马上开会,“会上争执很激烈。文物部门要死保,而规划部门坚持强拆,理由是要引进某连锁企业。”

  10月30日下午,又有两人走进老宅,服务员回忆:“他们问了我们很多问题,生意如何、人多不多。然后看了一圈才走。”来人没说自己是谁,但有人认出了他们:市长姜晓亭和他的秘书。

  11月5日,我们采访了乐山市副市长黄若建。他表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保护文物有时候是有矛盾:“但必须以党的 ‘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如若确是文物,就要依法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就必须让位于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王定军则告诉我们:政府已经决定,择日请省文物专家到乐山,对杨家老宅作考察鉴定。

  拆与不拆,律师们的意见也有分歧。乐山一名律师认为,《规划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假如杨家老宅所在的府街片区已经被政府作好了规划,那么任何人都应依法无条件按照规划来执行。四川合胜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乐平的观点则与之相反,认为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老宅是文物,当然应保护。

  目前,有关这座老宅去留的争论等仍在继续,而此刻处在争论中心的杨兵却被欣慰重重包围。他说,此刻来看这件事,老宅拆与不拆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政府这种严谨而客观的态度。“没有简单说拆,也没有简单说留。老宅的命运,肯定会有个好的结局。”

  争论,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高永峰

  姑且不谈老宅最终的去留,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针对这座老宅所产生的激烈争论看,至少折射出了我们政府部门对于这类老建筑谨慎而客观的态度。这种再三考察、再三权衡的论证,是对老宅的尊重,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作出为各方接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最优决定。

  中国本来是一个建筑文化大国,假如我们有幸穿越时光隧道——时光不需要倒退太久远,就会见到遍布大江南北的东方建筑神韵。人们对“杨家老宅”的眷恋,反映了人们对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显珍贵的老建筑的珍惜。在“杨家老宅”是否具有保留价值尚无最终定论的时候,我们欣慰地看到,民间和政府对文物古迹的日益重视,尤其是各政府部门就此所采取的慎重态度,显示政府执政理念的日益成熟。

  所以,政府部门对一座古建筑的去留展开一场辩论,是对其饱经风霜的历史起码的尊重,也是对与老宅一起生活在一座城市的星空下的居民起码的尊重。而这个辩论的过程,自然会成为各种观点交锋、利益碰撞的竞技舞台,必然会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公众普及力度,让更多的居民看清渐行渐远的川西民居的模样,心生对家乡悠久灿烂历史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或对老宅过去的探究,对老宅去留的热议,本身就是对逐渐消失的某年某月某人某事的追念,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令人折服及感动之处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祝愿老宅有一个不算太坏的结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