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报道启动(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01:52 云南信息报
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报道启动(组图)
碧色寨铁路线

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报道启动(组图)
参观闻一多故居

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报道启动(组图)
观看蒙自发展史

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报道启动(组图)
记者度量米轨尺寸

  按计划,《发现云南之美》大型系列报道的启动仪式,分为昆明报道启动和首站启动。昨天上午,在红河州宣传部的主持下,《发现云南之美》首站红河的启动仪式在红河州州政府举行。

  蒙自的气温一向比昆明偏高,但《发现云南之美》报道组却遇到了难得的冷天气,这就使冷热过度的不适减少了许多。昨天,记者一行来到红河州州政府,由十几辆印着统一标识的汽车组成的报道车队,吸引了蒙自县城许多人的目光。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卫东、州政协副主席侯伟国等红河州领导,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汤汉清,副总经理龙雪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朱正红,云南信息报社社长王培兴,广东省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主任赖越华,参加了启动仪式。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卫东在致词中说:“首先向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大力推介七彩云南的缩影、梯田文化的殿堂,过桥米线的故乡——中国红河,提升红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次《发现云南之美》大型采访活动,把红河州作为16个州市采访的第一站,这是各大媒体对红河关注和厚爱,目的是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途径,大力宣传红河州实施机制兴州,产业富州,数字强州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强州,工业经济强州,民族文化大州,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全方位打基础,各领域抓建设,构建和谐红河,奔腾红河。这次采访活动,是建州50周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后,再次宣传展示红河形象的良机。”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汤汉清表示,云南地处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的结合部,具有开展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条件,建设国际大通道,是云南摆脱历史束缚的一条捷径,省领导非常重视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国际大通道将给云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红河州是云南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红河州是云南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有云南最早的铁路,红河曾经是近代工业发展的最早地区之一。红河除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外,还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启动仪式结束后,红河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福生和报道团有关领导座谈,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杨福生介绍说:“红河州无论是生物资源,还是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我们认为把红河州说成七彩云南的缩影一点不过分,”但是红河州每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有相对发达的个旧、蒙自、弥勒,也有比较落后的山区。山区与坝区的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非常大。

  杨福生说:现在红河州的总体经济实力,排在云南省的第四位,以财政收入来说,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去年红河排在第一位。今年红河的财政收入可以达到100亿,支出在70亿左右,一年上缴的税收约30亿。今年我们的发展速度是两位数增长,去年的经济总量是360亿,但比起省外的许多地方,还有很大的差距。

  红河州是直接从少数民族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红河州还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但因为历史的欠债太多,我们现在是在补课。补课光靠国家投资是不够的,只能适当解决一些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十一五’期间也是一样的,不管发展也好,建设也好,投入也好,都要保持这样的速度,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否则我们只能永远落后。经过我们的调整,红河州目前发展的势头还是好的,保证了国家对发展速度的要求。”杨福生说,“红河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等,非常丰富。从云南之美的角度讲,我认为有很多天然的美、价值的美,希望你们多关注、多报道。”

  不为人知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说起西南联大,很多人都不陌生。但说到西南联大曾在蒙自设过分校,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段历史了。昨天上午,采访组一行就来到了蒙自南湖之滨,对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进行了参观采访。

  据了解,1938年三所名校师生到达大后方昆明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由于当时缺乏教室和校舍,西南联大决定在蒙自设立分校,把文法学院所有师生全部搬到蒙自。当时著名的闻一多先生就曾来到蒙自分校,和文法学院的学生,在蒙自度过了一个学期(大概3个多月)的学习生活时间。

  如今,曾经作为分校办公地点的这栋法式建筑里,还留有闻一多先生工作生活过的房间,房内仅有一张床、一只柜子和一张书桌,可见当时先生生活的简朴,房间的墙上,还挂着闻一多先生的儿子为他画的油画,画中的闻一多先生眼睛炯炯有神,革命斗士的气质展现无遗。

  蒙自观古迹

  蒙自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向东南半岛地区的咽喉。清末民初,云南80%以上的进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1887年,根据《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被开为商埠,县城东门以外划为通商所,蒙自海关机构相继成立。这是云南的第一个海关。蒙自海关历时53年,共征收平银38690086关平两。

  碧色寨车站是我国最早的铁路车站之一,碧色寨原名坡心。1903年开始动工修建,1909年6月2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后修建了碧色寨车站,1910年全线通车,1913年,个旧矿商与滇蜀铁路有限股份公司集资,官商合办,筹建个旧-碧色寨-石屏寸轨铁路。当时,碧色寨车站商人云集,货仓、店铺林立,有“小香港”之称。

  哥胪士洋行

  哥胪士原为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由于采购货物供筑路工人,便于1906年在东村路边建设一小店,营销日用品及五金零件。1910年,临安开广道道员龚心湛以希腊与我国未立商约,无通商权,限令停业。在法领事的庇护下,哥胪士以索价2万元顶出存货相要挟,延而未决。翌年辛亥革命蒙自兵变,哥胪士趁机自焚小店,骗得国民政府赔款4万元,并准其通商。

  哥胪士洋行是蒙自开埠通商后外国洋行中开设时间长,营业额大的洋行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40年歇业,房屋由地方政府无条件接收,先后用作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蒙自支行、县卫生院址。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迁蒙,洋行楼上用作闻一多、陈岱孙等10多位教授的宿舍,楼下住男生。旧址原有北、东、南三面法式转角二层楼房一幢,为洋行主楼,现存北、东两面楼房。

  采写:本报记者张晓青 龙庆 毛韵心 南方都市报记者 贺信

  摄影:本报记者 龚垠卿 李进红

  “浙商三部曲”发现云南价值之美

  浙商在云南,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标志。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市场。云南同样不缺少浙商的身影。“浙商在云南的投资创业,目前可以说是形成了‘浙江现象’。” 本报记者对云南省浙江商会会长、云南竞达运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国进行专访时,吴建国如是说。

  浙商在滇三部曲:

  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组织

  云南信息报(以下简称云信): 浙商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云南?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吴建国:“浙商入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也许很多昆明人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群操着难以听懂的浙江话的小商贩们在青年路上摆摊设点,专干昆明人不屑干的“杂活”:弹棉花、掌鞋、打铁、卖小玩意儿……他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给昆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当年“练摊”的小贩,如今很多已成为知名企业的董事长、老总。昆明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长虹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来自温州的朱林敏同样从经营袜子之类的小商品起步,经过10余年的打拼,成为昆明螺蛳湾批发市场远近闻名的业主。

  浙商在云南的创业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80年代初入滇者,他们大多为小商小贩和打工者。他们主要以“输出商品”为主,把浙江当地生产的低成本产品大量销往云南等各地,由此积累了创业的原始资金,其中也有部分手艺人带着自己的手艺技术来闯荡,慢慢便积累了第一桶金。这一时期的浙商,是为了谋生而创业。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此时,浙商和浙江企业以“输出资本”为主,开始扩张,寻求更大的发展,通过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利用云南本土资源,来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这一阶段,是浙商自发创业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这一代浙商基本都是有文化、有小资本、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我属于这一阶段在滇创业者。1989年我从台州来到昆明,虽然此前有过做贸易的经历,但对于云南市场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还好,我没给浙商丢脸。

  第三阶段则是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大多数浙企是冲着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来。这时是为了产业的扩展,为规模较大的投资者。如浙江华立集团兼并了昆药集团,浙江康恩贝集团在昆明扩张绿色药业产业基地等。

  投入五大版块:

  充当资源整合者

  云信:目前浙商在云南的投资涉及哪些领域?

  吴建国:从云南的商贸、水电、旅游、房地产,到轻纺、小五金产品、家电,都可见到浙商的身影。目前,在滇浙企资产上千万元的已突破千户。在云南的轻纺、商贸、建材、五金、家具等行业销售队伍中,浙商已占80%。  

  我认为目前浙商和云南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五大块:一是一批大企业竞相参与云南整合,开发天然药物、水电等优势资源。仅以水电资源为例,浙江伟星集团在云南成立的江海投资公司,正在迪庆、临沧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水电站。浙江鸥能集团投资12亿开发迪庆香格里拉尼汝河流域梯级水电站。据了解,云南水电项目逾半数由浙江企业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浙商在云南对水电站建设的投资就超过200亿元;二是加强以资产并购、租赁经营为主的合作;三是推进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合作;四是广泛参与商贸设施和市场建设;五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升温。

  三大利器:

  天时地利人和

  云信:浙商靠“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步,靠“五低”(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低)起飞,为何能在云南发展得那么快、那么好,并且形成了“浙江现象”?浙商的商道是什么?

  吴建国: 要说商道,我给在滇浙商总结了“三大法宝”:天时,地利,人和。

  就天时而言,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还是一片沉睡的大地,人们的意识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浙江人凭借“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在云岭大地寻觅商机,挖掘人生第一桶金。正是因为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这些“白天当得老板,晚上睡得地板”的“草根”百姓,成为了叱诧商海的骄子。

  说到地利,对于“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浙商而言,云南无异于是创业天堂。这里丰富的资源、宜人的气候、淳朴的民风,都是浙商梦寐以求的。

  浙江人一个很大的特点和精明之处就在于抱团经营,因此“人和”在其发展历程中也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事实上浙商正是以地缘、亲缘、人缘作为纽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此外,我个人认为浙江人能吃苦、肯动脑筋,也是能在云南迅速崛起的一个原因。我刚到昆明时,出去办事不是坐公交车就是骑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选择了骑车。理由很简单:节约车钱。虽然只是1元甚至5毛钱,但对于我们而言,也能节省资金。这无形中应验了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浙江人哪怕有1元钱,也会用来投资和升值”。到了后来,我却选择打车去办事,理由同样简单:节约时间。什么时候该节俭、什么时候该花钱,浙江人似乎都很有分寸。

  未来云南:

  潜力无限

  云信:浙商目前在云南发展规模那么大,你认为今后还有发展空间吗?如果有,主要在哪些领域?

  吴建国:云南可以说是很多浙商最看好的一个市场。光是从资源角度讲,云南作为资源大省,拥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矿产、旅游、文化、生物等一系列资源。此外,随着昆曼高速路即将通车,泛亚铁路的修建,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的提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前沿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显现。反观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浙江和云南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因此,浙商今后在云南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我认为今后在云南的矿产、旅游、文化、生物制药等领域很有潜力可挖掘。优势互补,这也是浙商在云南发展的活力所在。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做的就是把云南的资源、气候、区位优势与浙江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相结合,这样,浙商不愁在云南没有大作为。

  计划总投资86.8亿元、由云南浙商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的中国-东盟商贸港项目目前已经启动;浙江金洲集团计划到老挝种植橡胶,并将橡胶种植与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浙商在云南这块投资热土上的演出方兴未艾,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浙商在滇数字

  云南省浙江商会会员已多达20余万人,居西部第一;会员企业1300多家;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年上缴税利10多亿元,解决云南劳动就业100多万人;云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仅2006年至今年上半年,浙江企业在云南投资项目便达600多个,项目总投资56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0多亿元,成为除中央企业外在云南投资最多的省份;同时,在全省8个州市也成立了浙江商会。云南浙江商会已成为云南影响最大、实力最强、作用发挥最好、管理运作最为规范的外省驻滇商会之一。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杨冬合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张潮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