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华人耗时10年拍纪录片《靖国神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00:17 金羊网-新快报
旅日华人耗时10年拍纪录片《靖国神社》(组图)
  现年44岁的旅日华人导演李缨耗时10年拍摄的纪录片《靖国神社》日前在美国上映后好评如潮

旅日华人耗时10年拍纪录片《靖国神社》(组图)
  “批评靖国神社在日本是个禁忌,日本的电影工作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拍摄过关于靖国神社的纪录片,而作为中国人,采访和拍摄更是困难重重。”——李缨导演

旅日华人耗时10年拍纪录片《靖国神社》(组图)
《靖国神社》剧照。

  本报综合报道 由现年44岁的旅日华人导演李缨耗时10年拍摄的纪录片《靖国神社》日前在美国上映后好评如潮,该纪录片还获准于今年4月12日在日本上映。不过由于题材敏感,影片尚未上映便引起日本各届人士强烈反响,甚至被右翼人士贴上“反日”标签。

  美国观众反响很好

  1月18日,《靖国神社》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了首场展映。不少美国观众看后好评如潮。美国犹他州韦伯大学历史学教授亨利·伊巴戈恩说:“《靖国神社》很好地平衡了争议双方不同观点的表达,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优秀纪录片。”

  靖国神社供的是把刀

  尽管遇到了重重阻碍,《靖国神社》最终还是得到了在日本上映的许可。4月12日,这部纪录影片将向日本人揭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靖国神社中,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神体不是墓牌,也不是匾额,而是一把被供奉在密室中的日本军刀,即所谓的“靖国刀”。《靖国神社》就是用军刀贯穿始末的。曾为靖国神社制作军刀的老刀匠,目前仅存一人在世,影片就是以对他的采访为主线展开。

  “菊花”和“军刀”,都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在全长120分钟的《靖国神社》中,日本人究竟是更爱“菊花”,还是更爱“军刀”呢?影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展示了围绕靖国神社争议双方的不同观点,留给观众自己思考。

  被贴“反日”标签引争议

  由于题材敏感,影片尚未公映就引起日本左、中、右翼人士的强烈反响,其中左翼和中间派大多对影片持支持态度,认为影片有助于日本公众用不同以往的角度看待靖国神社问题,而右翼势力的反对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右翼媒体甚至以“没有屠杀”为标题,来大肆宣扬《靖国神社》是一部“反日电影”,并企图煽动公众抵制影片的放映。

  对此,李缨的态度很坚定:“我的这部纪录片是‘反战’而非‘反日’影片。”李缨坦言,影片对于在历史问题上存在暧昧态度的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拍摄初衷 麻木日本人激发拍片决心

  现年44岁的李缨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后来留学并旅居日本,成为日本电影协会中唯一的中国人。一说起拍摄《靖国神社》的初衷,李缨依然气愤难平。“1997年,我到原附属于靖国神社的军人会馆去拍摄一个‘南京问题六十周年研讨会’。现场在放映日军当年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当放映到日军占领南京、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会场上竟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切使我震惊不已”。

  李缨于是下定决心,拍一部中国人制作的有关靖国神社的纪录片。但是没有想到,这一拍就是10年。

  背后的故事 强硬右翼分子强抢摄影机

  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是李缨始料未及的。李缨表示,即便是对靖国神社的存在持反对态度的日本左翼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有很多顾虑。“而那些强硬的右翼分子,更是给拍摄工作制造种种干扰。我们时不时地遭到谩骂,或是被抢走摄影机。”回顾起10年来的拍摄经历,李缨百感交集。

  拍摄初期,剧组甚至无法在日本找到投资者。“两年多前,北京中坤集团在得知剧组面临的财政窘境后,决定为影片投资300万元。”李缨坦言,最初资金艰难的时候,窘到连房租都交不起。在该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李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不到竟然成功申请到日本文部省艺术文化振兴基金的资助,从而使影片名副其实成为一部中日合拍的影片。而日本国内争议重重,但基金会的回复是:即使有异议也不撤资。这让李缨很感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