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目击绵阳都江堰德阳3个集中安置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0:55 央视《经济半小时》
记者目击绵阳都江堰德阳3个集中安置点(组图)
三地纷纷建立安置点救助站

记者目击绵阳都江堰德阳3个集中安置点(组图)
九洲体育馆,在这面不同寻常的墙上贴满了寻亲纸条,墙下总是站满了寻亲的人们

记者目击绵阳都江堰德阳3个集中安置点(组图)
这面寻亲墙上的孩子,现在全部都和自己的亲人失散了

  这里是经济半小时,从今天开始,经济半小时栏目将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帮助受灾群众的队伍中,让大家的爱心援助,通过我们的屏幕,点对点地传递下去,用快捷、有效的方式,给受灾群众带去力量和希望。

  首先来让我们关注在灾区寻亲的人们。这场大地震,不仅摧毁了家园,夺走了亲人,更多的是让我们原本融融亲情的安宁生活,一下子变的支离破碎。太多的家庭因为紧急转移而离散走失,500多万受灾群众当中,很多人现在最揪心的就是在寻找自己亲人的下落。尽管灾区现在还是余震不断,尽管交通和通讯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一些受灾群众就已经走在了寻亲的路上。

  我们的记者今天从绵阳、都江堰、德阳这三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发回了报道,来看看那里寻亲的场景。

  设立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并帮助受灾群众寻找亲人

  记者:“我现在是在绵阳市南河体育中心,我身旁是一个由大学生志愿者们组建的寻亲救助站,这里面有很多部电话,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寻亲求助热线,而这台电脑里面已经存储了七千多条灾民信息。”

  工作人员:“现在目前数据有四万多条,还在每天不断地更新当中,每一天我们能帮几十个,上百个。”

  记者看到,在寻亲的过程中,很多志愿者的努力感动了所有被他们帮助的人,在绵阳红十字协会512寻亲志愿队,一位78岁的残疾老兵正用左手艰难的记录着,记者了解到,他是从河北邢台乘坐第一列北京开往四川的列车赶到绵阳的。

  老兵:“来晚了,来晚了遗憾终身。”

  老兵所在的寻亲点,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组成,他们开通了网络、电话、QQ寻亲服务。

  这时几个孩子来寻找自己年迈的父亲,经过详细的查询,居然真的找到了,从地震后就一直苦苦寻找,此刻终于得到了父亲的下落,孩子们激动不已。

  “我们找了好久了。”

  记者也了解到,来自绵阳市区南河体育中心、九州体育馆、各大医院的信息资料,目前已经被绵阳市政府信息办统计成册,建立了绵阳灾区紧急寻亲信息查询平台,截至到今天,已经有近5万条信息,页面浏览量达到5万多次。

  安置点工作人员:“根据他的年龄,来源地,因为一看来源地,不同的来源地,他一下就知道了哪个是还要找的,就是比较方便。”

  记者:“在绵阳市的各大安置点,我们也了解到,目前绵阳市全市安置临时人员66万余人,临时安置点近400个,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4万多人的统计资料还远远不够,为了让更多的亲人相聚,统计、寻亲工作才刚刚开始。”

  记者:“午饭时间,德阳市东方汽轮机厂,我们看到,队伍分两行,一路是以年轻人为主,一路是以儿童和老人为主。”

  “什么都没缺我们,每天有的时候还发点水果,发点牛奶。”

  记者:“饭菜够不够吃?”

  三个小朋友:“够。”

  记者:“好不好吃啊?”

  小朋友:“好吃。”

  在德阳市,除当地政府设立的安置点外,当地的一些企业利用自己的长区也纷纷建立了救助站,设在东方汽轮机厂的第11救助站90%以上都是来自绵竹和汉旺镇的受灾群众,他们在道路两旁搭起了几百米长的帐篷,东方汽轮机厂也腾出了一个千米厂房来安置受灾群众。

  气轮机厂工作人员:“我们一些兄弟厂房,他们支援我们,一些饭店支援我们。”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记者认识了这样一对夫妇,他们17岁的女儿马正弋是德阳市东汽中学高二2班的学生,灾难发生时教学楼坍塌,正在4楼上课的马正弋从高空中坠落,被埋在废墟当中。

  记者:“你们来找了几次了?”

  马正弋父母:“可能来找了五次了。”

  妈妈每天就是这样,手里拿着印着女儿照片的寻人启示不停地奔走在各个医院,却还是没有女儿的音讯。

  记者:“你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马正弋父母:“一般是高兴不起,见到孩子肯定就高兴了。”

  德阳市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灾难发生后,这家医院陆续接治了一千四百多名受伤群众,除了身体上的创伤,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灾害中也与亲人失去了联系。

  记者:“都江堰的这个整体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都江堰市一共有十几个受灾群众的安置点,每个点能够安置的群众可能有几千人,上万人吧,我采访了这个天府大道和宁江厂区,还有农业大学的这几个安置点,这里面的环境还是很卫生的,而且物资供应也很充足,这些群众都可以自己做饭,甚至可以临时搭建一个浴室,可以洗澡的,今天我特别采访了都江堰市的副市长王庆,他说他们将在都江堰市建15个新的安置点,一共能够安置七万八千人,希望经历灾难的都江堰市的受灾群众能够尽快过上幸福的生活,都江堰市的寻亲的方式他们主要是以广播电台的两部热线这种方式来进行寻亲的,在这个都江堰市的体育中心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直播间来进行直播,播出过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些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家属,今天从河南省来了一批心理专家,自费在这个都江堰市对幸存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今天他们在聚源小学和中学的学生集中在操场上进行团体的辅导,这些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而且一起唱歌,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而且开心,专家团的团长说,这样的心理辅导在中国来说还是首次。”

  “我的亲人,你在哪里?”

  爱心援助点对点,继续我们今天寻亲路上的报道。大灾当前,受灾的群众最渴望的是能得到亲人们的彼此扶持,共度眼下这个难关,但离散的亲人中,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孩子们,很多孩子都是在地震后,直接从学校转移疏散到了很多个安置点中,这些天来,孩子们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的记者在绵阳的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九州体育馆里,遇到了这样一位女孩。

  记者:“我身后的这帮孩子都来自这次受灾最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他们很多是北川县漩坪镇中学和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学生,5月12日下午的那一瞬间让他们的家园在瞬间化为乌有。”

  蒋林莉:“很多时候累得走不动,想要放弃,很想倒在地上不起来。”

  对于蒋林莉这些生活在山里面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经历生命的艰难跋涉,他们用柔弱、稚嫩的肩膀,扛住了死亡的威胁,这里面不少孩子才仅仅4、5岁,为他们支撑起生命天空的是这些可敬的老师们。

  蒋林莉:“老师带着我们。”

  如今,蒋林莉和她的同学、老师们被安置在绵阳市南山中学双语学校,这里有牛奶、蔬菜、水和零食;还有书和电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在陪伴着他们,做游戏、听故事时孩子们快乐的表情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这场灾难留下的痕迹,但是14岁的蒋林莉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在时刻牵挂着失散的父母。

  蒋林莉:“我爸爸妈妈去汶川打工了。”

  在学校设置的免费电话亭,这个14岁的女孩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的播打着汶川父母的手机,然而电话那头总是无情的传来无法接通的声音。

  蒋林莉:“爸爸妈妈,我想你们,非常想,打了无数通,打不通。”

  蒋林莉告诉记者,他现在最惦记的是自己的妹妹,妹妹到底在哪里?妹妹是不是安全的?小姑娘除了留泪之外,想不出更多的办法,记者也决定,担当起一个寻亲志愿者的责任,在绵阳市里,记者开始四处寻找蒋林莉的妹妹。

  记者:“我们现在在蒋林莉告诉我们她妹妹可能会在的地方,我们翻阅了九州体育馆的资料,几千个资料中,没有蒋妹妹的名字,我们打算继续帮她找,但是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在安置点,还有太多人有着和蒋林莉一样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地震灾害之后,他们的内心始终沉浸在巨大的阴影里,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物质的救援,身体的医治,政府的温暖,还需要心理的治疗,在安置点里,心理辅导队也在全力的工作着。

  心理辅导老师:“我们先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对于这些和亲人失散的孩子们,心理辅导老师正在传递给他们一根根意志拐杖,而孩子和父母团聚的画面是安置点里最温馨的一幕,一个小男孩已经和家人失散了好几天,当远在无锡的父母千里迢迢的赶到绵阳安置点,当志愿者把他带去校门口和父母相见,孩子一路小跑,张开双臂冲向父母,我们知道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父母亲:“昨天下午才知道他在哪,找到他,高兴。”

  找到了父母的小男孩格外的高兴,尽管现在父母还没有条件把他带走,但是当再次回到安置点时,他高兴的和伙伴们做起了游戏,无忧无虑。

  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记者告诉我,她时刻都在希望这些安置点的孩子都能像刚才看到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幸运,重新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现在,不仅是孩子在找父母,在绵阳的受灾群众安置点里,一些母亲也在焦急的寻找着自己的孩子,来看看我们记者在寻亲路上遇到的另一位母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