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楼文物丰富引来众来盗墓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07:56 法制日报
山西石楼文物丰富引来众来盗墓者(组图)
盗墓留下的洞

山西石楼文物丰富引来众来盗墓者(组图)
面对文物被盗,管理者很无奈

  本报记者 周斌 郭建珍

  地处黄河中游的石楼县,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该县文物局局长曹哲源称:“在石楼随意刨开一块黄土都有可能找到文物。”因此,石楼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正成为盗墓者聚集的“圣地”,“每个乡镇都有一支专业的盗墓队伍,盗墓行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当地有民谣:“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石楼的文物部门却因为资金、人手短缺而无力保护。

  一个盗墓者的死亡

  杨存民死了,死在他正盗挖的古墓中。

  石楼县古乡村村民李双龙是知情者之一。

  2008年6月27日中午,李双龙向记者回忆起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005年12月初,杨存民带着他的一个熟人找到风水先生李双龙,组成了一支盗墓队伍;12月14日,他们带上洛阳铲(一种探测地下古文物的工具)和铁锹到周围山上埋有大量古墓的石楼县麦家沟村踩点。

  晚上10点左右他们挖到了一个已经被盗过的古墓,里面只剩下一些残瓦碎片。杨存民并不甘心,他开始挖墓穴周围的土,看是否还有文物遗留。

  突然,李双龙感觉脚下一沉,周围的土塌了下去,杨被埋在了下面。当外面的两人手忙脚乱地把杨存民挖出来时,他已断气。

  被盗墓现场

  记者在曹哲源和文管所所长李大勇的陪同下,赶到义碟镇。今年正月里,李大勇在巡查中发现了一个刚被盗的汉代砖墓,当时留下的洞可能还存在。

  “春季时,在石楼县任何一个乡镇都能轻易找到这样的洞,但之后大多被种庄稼的老百姓回填了。”李大勇告诉记者。

  果然,当我们到达被盗墓地时,洞已被回填并种上了玉米,但该处与周围相比明显下陷,且土质较新。

  在当地一位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沿着山道而行;一路上随处可见瓦罐的碎片,甚至还有一些类似人骨的东西。李大勇说此处叫琵琶垣,属于商周遗址,应该有很多古墓。

  在山顶的一处土堆旁,记者看到了一个盗墓者留下的洞,洞口大约有1.5米长、0.7米宽,成长方形;洞深3米左右,洞壁光滑,垂直而下;洞底部侧面有个能转进一人大小的开口,里面就是墓穴。曹哲源指着洞口说:“足见盗墓者水平非同一般。”

  记者环顾四周,一个仅仅100多平方米的地方,竟然被挖了5个洞。

  文物部门无力保护

  2008年6月22日,石楼县公安局的一次技术防卫检查,要求包括县文物局在内的被检查单位有监控系统和双人值班等,检查完文物局后,工作人员对值班的李大勇说:“你们文物局什么都没有。”

  这句话算是说到李大勇的心里去了。

  记者在县图书馆内的一座两层小楼内看到了蜗居在两间房内、面积只有40平方米左右的县文管所。打开两扇简陋的大门,里面的一间便是文物仓库。一些古代的青铜器和瓦罐摆放在地上。李大勇说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一方面,这几年老百姓都懂得了文物的价值,从地里挖出文物后不再上交了。”曹哲源说,从1995年开始,文物局就再未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另一方面,县文物局原有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被调到市博物馆借展。”

  按照文物法规定,借展期限为三年,而文管所的账本上显示,最早的借展从2002年就开始了。“拿回来不安全,因为文管所根本达不到文物保管的要求和能力。”李大勇说。

  2002年,文管所把文物搬到县看守所内放了近一年。因为文管所工作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所内的文物虎视眈眈。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文管所的仓库大门曾被当地人一斧头劈开,最珍贵的四件文物悉数被盗。

  不但是已得的文物无法保护,而且保护埋在地下的文物县文物局也是有心无力。

  “县文物局的执法大队是有名无实,因为根本没有人员,所以行政执法的任务基本由我承担。”李大勇说。平常他就开着自己买的摩托车,行驶在去往各个乡村的坑坑洼洼的道路上。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去保护文物,尽管石楼经济很困难,但今年县政府还是列了2万元的预算给文物局。在此之前,这一数字一直是零。”曹哲源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