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般的“吊钢丝”
大家肯定都看到了横跨鸟巢上空的10条钢索——东西向3条,南北向7条。这是移动小车滑动的轨道,称为承载钢索系统。操作员在上空控制台发出各种指令,自动控制卷扬机收、放钢丝绳,拉动小车在钢索上来回移动和滑轮吊具上下运动。
上空控制台就放置在鸟巢四层的上空控制室里,是整个上空设备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号称鸟巢的“黄金地段”,因为走出控制室的门口就到了主席台贵宾席,隔壁就是张艺谋的导演团队的办公室,操作手透过玻璃门能以最佳的视角察看演出状况。他们的前方还挂着十几个监视屏,从各方位实时显示上空设备和地面舞台。
整个鸟巢上空设备共使用了55公里长的各种钢丝绳,2000余个滑轮, 471台(套)的电源柜、变频器柜、电机等设备,总重150吨。它们就分布在鸟巢上空的上下弦内,距离观众席上方四五十米的地方。
在高空安装、维护这么庞大复杂的装备,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谨慎细致。小到每卸下一颗螺丝,也要小心翼翼地收进矿泉水瓶里——一旦掉下去,这可是颗致命的子弹。
开幕式上的技术难题
“片场上拍摄吊钢丝镜头时,出了问题就重拍。开幕式上如果设备不运转了,你说等你修好了再继续演吗?” 上空设备系统指挥方志刚说,“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确保万无一失。”
这支平均年龄才30多岁的技术团队,既有多名航天技术专家,用丰富的航天技术经验为开幕式演出“保驾护航”;还有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骨干,以创业的激情和迎难而上的干劲,被设计总院大胆选用,担任部分关键岗位负责人。他们为了同一个梦想而集结,许多难题在集智攻关中迎刃而解。
其中一个是要采集吊威亚的物体的移动坐标数据,编成电脑指令。开幕式演出中,吊威亚的有仙女、宇航员、放风筝的小姑娘、梦幻五环、巨型纸等,就在相应的指令下移动。
而实际情况是,10条钢索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看起来就像是渡桥上呈弓状的钢缆。方志刚解释,由于钢索是“软”的,再加上热胀冷缩,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的数据与实际有很大出入。最后,他们采取测算初始两个位置之间所要排放钢绳的长度,通过精确控制卷扬机收、排钢绳的长度和速度,确定了物体在这两点的移动轨迹。
另外,小车运行时,钢索的形状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引起钢丝绳时松时紧,容易导致钢丝绳绷断,或是跳出滑轮。为此,他们添加了张紧装置,能自动调节钢丝绳始终处于松紧适度的状态。他们还在卷扬机上安装了排绳装置,它就像是交警,指挥走向复杂的钢丝绳有条不紊地通行,解决了容易乱绳和打死结的问题。在卷扬机的驱动电机上设置了智能编码器,能“聪明”地保证钢丝绳单层而不交叠地缠绕卷筒,确保了能准确测量收、放钢丝绳的长度,便于精确定位。
当然,一些非技术性的细节也不能忽略。在7月27日晚彩排时,就有一个“仙女”准备升空时挂钩没挂好,虽然只错过了一两秒的时间,但音乐已经响起,她只好留在地面。
22个仙女在空中交叉飞行,会不会发生碰撞?方志刚解释说,其实22个仙女分布在10条钢索上,运行轨迹并不交叉,在观众席上看好像是交叉的,但这是平面的视觉效果,在立体的空间里她们之间间距6—8米,就像两辆相向运行的火车,在不同的轨道上行驶,显然不会发生碰撞。
为什么不怕“万一”
当全世界40亿观众享受着北京奥运开幕式的饕餮盛宴时,方志刚则以另一种心情紧盯着鸟巢的上空。他负责开幕式上空设备的控制。
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他的技术团队圆满地完成上空演出的技术保障任务。
“这是一项和航天发射同样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方志刚说,“我们必须用一万的努力应对万一的突发情况。”
他们对开闭幕式特点进行了风险分析,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预案处置体系,做到一个环节出故障,能有几套方案解决。
首先是确保所有设备都符合可靠性标准。“我们所用的设备既要先进,更要可靠。”方志刚说,“我们不会把开幕式当作新产品的试验台,所有的设备、系统都必须要有多年的成功应用经验。”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上空设备的控制台,用的就是成功保障过航天发射任务的“神舟4000”控制台,它是设计总院研发的第四代控制台。上空设备系统的所有控制软件也都经过了严格的软件测试,测试用例多达245个。
他们将航天发射经验“嫁接”到开幕式技术保障中。在演出设备系统中全面实行可靠性管控,大范围采用冗余设计。像核心控制器、操作系统、网络传输系统都是双备份。在一个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备份系统无延时切换。
操作手也实行了“双备份”。每个岗位都分为一岗和二岗,即主操作岗和应急操作岗。一岗、二岗都配有一名主操作手和一名应急操作手,“一个干一个看”。如果自动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则启动手动操作系统。多重保险让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几乎为零。
他们还给控制系统装上了“黑匣子”——快速故障诊断系统和历史数据记录系统,能帮助技术保障人员迅速查找故障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黄增光/人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