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影像谱写华彩乐章(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8日11:57   人民摄影报
奥运影像谱写华彩乐章(组图)
  8月19日,朝鲜选手在比赛中,她们在花样游泳双人项目比赛中以总成绩86.501分名列第十六。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奥运影像谱写华彩乐章(组图)
  8月20日,北京奥运会自行车小轮车项目,一名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腾空”。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第二部分

  忆往昔 奥运报道步履艰辛

  看今朝 影像谱写华彩乐章

  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华社首次派出报道组相比,2008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无论是从拍摄阵容还是拍摄水平,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拍摄位置的分配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几经跨越的艰难足迹

  回忆起当年参与报道奥运赛事的艰辛与拼搏,看到而今摄影队伍的壮大与发展,几位曾参与过奥运报道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百感交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首次派出大规模体育代表团,全面登上奥林匹克舞台。当年新华社派出30人的报道团中只有 4名摄影记者,其中一人还要兼顾编发稿件。与外国大通讯社,特别是东道主美联社相比,在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更别提与三大世界通讯社同台竞争了。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连续五届参加奥运会摄影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官天一介绍说:“在以胶片为主的时代,为了传输照片回来,出国需要背照相机、放大机、传真机等许多器材。”当时,外国记者已普遍采用带马达的尼康F3,每秒能拍5张,而中国摄影记者使用的尼康FM只能每秒拍摄2.5张。外国记者是一人一事一卷,而中国记者得用纸条在胶片上做标记,现场冲洗后再根据纸条挑片发稿。

  从1992年开始参与编发奥运稿件的图片编辑丁玫在回忆往事时,心绪难平:那时候的条件太艰苦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传送图片用的是图片滚筒传真机,需要把照片冲扩放大到10寸,才能卷到滚筒传真机上发送,并且只能发送黑白照片。正常传送一张图片需要15分钟,如信号不好时,还要反复重发。简陋的条件,发稿量是可想而知的。

  从巴塞罗那开始,新华社才使用底片传真机,开始大规模的发稿。但最多一天也就传送一两百张图片。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新华社派出了8名摄影记者,在图片处理方面开始租用照片自动冲洗机,不再“暗房”操作了。这是新华社第一次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使用数码相机,也是第一次向外播发彩色数码照片。

  2000年悉尼奥运会,数码与光学相机的结合使用,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效率。前方移动签稿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即拍即传,从拍摄到图片发送,只需5分钟。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由无线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组成的高速图片传输网络,保障了“更快”的实现。在看台上,编辑可以通过步话机指挥在场地的记者拍什么场景,拍好后,场地记者马上把照片传到编辑的电脑中,编辑加工后立刻就可以传递到用户手中。从拍摄到用户得到照片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达到了每天四五百张照片的发稿量。摄影记者们更是威力四射,威风凛凛: 便携电脑、无线对讲机,上网的发稿手机,以及全新数码照相机,使他们如虎添翼。

  对摄影记者而言,拍出传世之作,是他们的“奥运梦想”。但在以往的奥运赛场上,为了实现这一奥运梦想,我们的摄影记者却每每为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而绞尽脑汁,甚至还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官天一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了拍到中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领奖的画面,情急之下,越过一米多高的警戒网边跑边对焦,差点被美国警察脱掉他的场地背心。

  罗更前自嘲地把以往拍摄田径比赛称作是“地沟作战”。因为三大通讯社的记者可以在场地内拍摄,而其他国家的摄影记者只能在赛场周围专设的地沟内拍摄。

  从这些当事人的点滴回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体育摄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摄影记者在以往奥运会报道中的艰难与不易。

  今朝奏响的铿锵足音

  从悉尼奥运会的11人到雅典奥运会的20多人,再到北京奥运会97人的摄影队伍;从洛杉矶奥运会一天发稿十几张,到雅典奥运会的500多张、再到北京奥运会的3000多张,实属来之不易。几次坐阵奥运会指挥作战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感触最深的是:整体战斗力的加强,是摄影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

  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不仅与几大通讯社一样,在重要位置、拍摄名额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开幕式上,鸟巢的东西南北中甚至顶部,几家通讯社的拍摄位置都一模一样;为了保证不遗漏掉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每个比赛项目至少安排两名记者蹲守,多的甚至要八个人。如110米栏比赛,每个赛道都安排一名摄影记者,以确保将这场飞人大战的每个运动员都收入镜中。

  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不仅以发稿速度快、数量大、质量精抢先于三大通讯社,还利用自己占据地利的因素,在赛场外安排众多的摄影记者捕捉精彩瞬间。如开幕式当天焰火燃放时,从天安门到鼓楼,到鸟巢,到奥林匹克公园,到八达岭长城,一路都有摄影记者把守拍摄。同时还占据了北京的制高点,使用全景相机将最新最美的场景最快地传送出去。开幕式当天,新华社的图片报道几乎没有间断发稿。照顾到了开幕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场面全景到细节特写,浓缩历史于每一个精彩瞬间。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