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部分
雄赳赳 沙场点兵精英尽出
气昂昂 全力以赴龙骧虎步
赛场内外,主新闻中心,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度过了难忘的16个日日夜夜,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工作、默默地奉献。
65名摄影记者身负重荷,冒着酷暑,每天辗转于各个比赛场馆,捕捉着赛场上力与美的经典瞬间。正是他们的辛苦努力,为奥运盛会留下了历史的记录;32名经过多年培养而成长起来的年轻图片编辑,他们每天每人要同时面对三台电脑,高速运转,眼疾手快,默默无闻地做着大量赛后的图片筛选、编辑、传送工作。
●总指挥:徐祖根
开幕式报道是整个奥运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为了打响“第一炮”,开幕式当天,摄影队总指挥徐祖根亲自带着23名摄影记者和8名图片编辑坐阵“鸟巢”。整晚都在开幕式现场指挥的徐祖根,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神经使他连现场的奥运会主题歌都没听清。前后左右都是美联、路透、法新和盖帝等通讯社的同行,徐祖根既要盯着电脑的传稿信息,又得眼观四方,“窥探”周围通讯社的电脑屏幕,看谁家的照片会最先传来。令人振奋的是,徐祖根签发的开幕式第一张照片,竟比外通社快了2分17秒。此后开幕式上每个重要节目的图片,新华社的签发速度均快于三大通讯社。
●摄影记者:兰红光
对体育摄影有着浓厚兴趣,又多次参加过奥运会报道的兰红光,此次作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一员,以机动记者的身份参加。
8月8日开幕式那晚,他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任务很重。按惯例,主席台的摄影记者要着西装,打领带。当晚,北京的气温高达30多度,即使穿件衬衣都会满头大汗,更别说穿正装还背着沉重器材、不停工作的摄影记者了。可那几个小时里,兰红光只顾全身心地将镜头对准主席台,将胡锦涛主席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那一瞬永久地定格下来。等开幕式结束时,兰红光戏称,“自己就像穿着西装跳进了游泳池”。
待发完开幕式稿件,已是9日凌晨3点多。因为9日将产生奥运会“首金”,摄影记者们格外重视。为了抢占一个好位置,凌晨4时多,兰红光和北京青年报记者胡金喜、人民日报记者李舸三人便赶到了射击场,成为所有媒体中最先到达的。“那天,很遗憾没拍到中国运动员夺得‘首金’,但那天,又很兴奋,因为拍到了奥运会上的‘首金’。”
●摄影记者:刘 宇
在本届奥运会上,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主要负责跳水项目。
赛前,刘宇早已将跳水的动作要领熟稔于胸了。但如何拍出与众不同的画面,如何拍出新意,是他拍摄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在观看电视转播中,刘宇很受启发,因为这次电视报道中既有空中的、又有水下的,角度变化多样。刘宇也希望在拍摄时,能多角度进行,改变背景画面,拍摄到从观众视角看不到的一瞬。因而在拍摄时,他和其它摄影记者尽量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且利用多点拍摄和自动拍摄等手段,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美感。
●图片编辑:孔 卉
在水立方游泳馆参与游泳赛事的现场编辑孔卉,对于每天自己签发多少图片已没有具体概念了。八天八场赛事,坐在看台编辑席位的孔卉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趁机“瞄”一眼精彩的赛事。随着比赛的进行,她必须全神贯注于电脑屏幕,随时关注摄影记者通过专线传进来的图片。有时为了将一些赛事的金牌诞生过程抢先于其他通讯社发出去,她挑好片子以后还要承担图片后期处理的工作,如裁剪、校色等。而对于那些有想法的摄影记者,要进行深度挖掘的一些画面,她还要和摄影记者们进行沟通,稍后再编发。
在比赛现场及主新闻中心工作的十几天里,孔卉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都是夜晚十二点以后才下班,开幕式当天,发完稿,已是第二天早晨的七点了。
作为图片编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大量记者的图片中将读者最需要的“硬片”挑选出来,着实考验着一个图片编辑的实力。孔卉说,虽然我们不能做到100%,但要以对读者和用户负责的态度全力做好工作,再苦再累也觉得很充实。
问及此次亲历奥林匹克摄影队工作的体会,她深有感触地说:“与以往的培训和演练不同,此刻真刀真枪上阵,才知道工作强度有多大。不过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虽然有各种各样困难,但我们还是尽所有努力做好并做得很开心。”孔卉的话应该也是所有图片编辑的心声。
●图片编辑:王丽莉
这些天里,头一次参加奥运会报道的图片编辑王丽莉,实实在在地领略了奥运报道的紧张、激动与辛苦。根据安排,王丽莉主要担当现场初选编辑,兼顾部分中英文图片编辑工作。
作为现场选片编辑,她需要将成千上万张摄影记者们发回的原始图片,按照新闻性、精彩程度进行筛选、剪裁、翻转等简单处理,再将“半成品”传送给其他图片编辑,进行图片说明处理。期间,拼的是眼力,抢得是时效,一分一秒都显得那样珍贵。此外,现场选片编辑还是记者们的“另一双眼”。除了要和赛场记者保持紧密联系,掌握记者们在场内拍摄位置外,还要提醒记者注意赛场内的突发事件,或记者没有注意到的运动员,并随时根据发稿需要与记者沟通。工作繁忙、休息时间有限,但我们没有从王丽莉的脸上看到一丝疲倦,看到的是她的朝气与激情。
●图片签稿人:朱 力
作为签稿人,比起图片编辑来说,身上的职责显得更重,压力更大,对这一点,图片签稿人朱力可以说感受更多。
虽然是第一次在前方参与现场编发稿件,但朱力并没有感到慌乱和难以应对,因为在此之前,她把每一次测试赛都当成了真正的奥运会,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所以当北京奥运会真正来临,当她置身于游泳现场时,她的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
让朱力感到压力最大和最难的不是决赛现场图片的选择,而是预赛图片的选择。“作为世界级通讯社,不能只局限于报道那些强队和优秀运动员,而要把眼界放宽。在预赛时,要更多关注小国家的选手。”其实,这也是新华社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与其他几大通讯社最大的不同。
因为摄影记者是即拍即传,对现场编签的编辑来说,困难和挑战很大, 这就要求图片编辑具有独到的慧眼,“准快好”成为他们工作的标准。
“我们的图片编辑非常敬业,先期功课做得非常足。” 朱力介绍,编辑事前要熟悉运动员的资料,甚至还要牢记每位运动员的长相。“图片库大都提供的是运动员的肖像照片,但有的运动员当天要参加两项比赛,很可能他的着装都不一样,所以要求现场的编辑,观察细节的能力和关注场内的眼力,一定要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