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摄影又送来30个珍贵瞬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09:06  兰州晨报
老摄影又送来30个珍贵瞬间(组图)
1986年“武威路北段”(赵清源供图)。

老摄影又送来30个珍贵瞬间(组图)
1988年“呼啦圈热”(赵清源供图)。

老摄影又送来30个珍贵瞬间(组图)
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进家门(赵清源供图)。

老摄影又送来30个珍贵瞬间(组图)
送别“老机车”(赵清源供图)。

  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影像征集活动得到读者鼎力支持

  本报讯 (记者李林娜) 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影像征集活动自10月27日正式启动后,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同和参与,征集到的老照片也越来越多。继10月29日我省知名摄影家赵清华老人为本报送上百张珍贵老照片后,10月30日,本报再次征集到近30张分别拍摄于上世纪70、80、90年代的老照片,而令记者惊讶的是,提供这些照片的赵清源正是赵清华老人的同胞弟弟,兄弟二人不约而同积极响应本报活动的举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读者对本次活动的积极支持,我们也期待更多读者带着您的老照片讲述这个时代的变迁。

  今年67岁的赵清源老人步伐矫健,精神矍铄,当记者发现在他提供照片的后面写着“赵清源”三个字时,记者还在暗自想,老人的名字与赵清华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于是随口问了一句,不想,老人与当日所报道的赵清华果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不过,赵清源在向本报打电话时却并不知道他的兄长也向本报提供了照片。“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于是就想到自己保存的一些照片或许你们能用得上,没想到我哥也给你们提供了照片。不过他是专业的,我只是业余爱好而已。”

  赵清源原是兰州机车厂的职工,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从20岁起他就迷上了摄影。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赵清源慢慢将视角转移到兰州市城市发展变迁方面,在向本报提供的近30张照片中,大多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城市有代表性的标志或老建筑以及那些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娱乐特征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上世纪70年代,当第一台收音机被抱进家门的那种欣喜,绝对比现在买了一台42寸的液晶大彩电还要高兴。一家四口围坐在收音机前,爸爸调试着收音机,妈妈在一旁专注地看着,两个穿着小海军服的孩子更是好奇地望着,小手仿佛想要伸过去摸一摸又不敢去碰触,周围是那个年代家庭环境的鲜明特征,戴着“大盖帽”的台灯,老式的木制相框、一张大玻璃扣在铺着台布的桌子上,压着那时候的照片。“70年代买个收音机全家都当宝贝一样,珍贵得不得了呢!现在看看还真是挺有意思的。”赵清源笑着说。

  呼啦圈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社会的一项健身运动,如今我们却已很少看到它的踪迹,在赵清源拍摄于1988年的一张“呼啦圈热”照片中,将这一情景生动再现。在一个小学的土操场上,齐耳短发的小姑娘身着蓝色的体操服、黑色健美裤,神情从容淡定,腰间是正在旋转着的呼啦圈,身后是身穿校服、排列整齐的方队,每个人都在摇着身上的呼啦圈,让人的思绪不禁回到在那个年代。

  如今每逢节假日就出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原来在20多年前人们也不忘放假出去放松一下。1984年的“五一”劳动节,由于放假一天,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五泉山游玩,那时的五泉山门前还没有跨铁路的天桥,密密麻麻的人穿梭在铁道上,男男女女所穿的衣服样式几乎都是中山装和西服,还有不少人戴着黄军帽,每个人神态各异行色匆匆。另外一张照片记录了1986年的武威路,破旧的民房,拥挤的自行车大军,街道中间是西行的大班车,与现在的模样有着天壤之别。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