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一散场 赶快捡糖纸(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2:56  扬子晚报
电影一散场赶快捡糖纸(组图)
糖纸

电影一散场赶快捡糖纸(组图)
独生子女光荣证

电影一散场赶快捡糖纸(组图)
搪瓷缸

  上小学就迷上集糖纸

  即使已经到了天命之年,但居民郑志辉依然还保留着他儿时收集的五颜六色的糖纸。郑先生告诉记者,从1968年,他上小学开始,学校里就风行收集糖纸了。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迷上了糖纸。

  “记得小时候一般吃不到高级糖果,糖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东西。”郑先生说,早期的糖纸都是纸做的,以水果糖为主。当时南京糖果冷食厂的菠萝糖、咸味香草糖都十分受欢迎。但要说糖做得最好的,还是上海。“那时候,家里有人出差去上海,除了带回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等礼物外,绝对少不了糖果。到了70年代,糖纸也开始变化了,出现了玻璃纸。那时候金猴、金鸡奶糖风靡一时。”我小时候也收集过糖纸,五彩缤纷的。然后把它们夹在厚厚的书本里,不时地拿出来欣赏。

  为了能够收集更多的糖纸,郑先生还到南京当时的工人电影院做义工。 每每散场的时候,地上就有花花绿绿的糖纸,品种特别多,还出现了巧克力、椰子糖纸。

  借年历卡片推广邮政编码

  在郑先生的收藏中,除了这些糖纸外,他还收集了500多张年历卡片,卡片内容异常丰富,涉及花鸟鱼虫、人物字画、山水景观等。这些年历卡片记录了时代变迁。他按照卡片的画面、时代进行分类,形成了系列。1979年红楼梦古典人物系列,是郑先生的最爱。如今看来,史湘云、林黛玉等人物形象还是栩栩如生。

  记者翻阅年卡发现,早期年卡是以毛主席画像为主,到了70年代初期,则出现了《红灯记》等样板戏。再后来《闪闪的红星》等经典革命老片也以年卡形式出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情况。而之后,年卡种类就繁多起来,儿时游戏、小孩体操、花草植物等陆续出现。

  而年卡中还有一张特别的,是记录了南京首次推广信件邮政编码。记者看到,这是一张花草图,上面写着“寄信请写 邮政编码”。那是1981年的年卡,在郑先生看来,这是当年南京邮政局首次采用年卡的形式普及邮政编码。郑先生说,很多年历卡片都是成套系的。有时候,他为了收集齐一套不同的年历卡片,先后多次到市场购买物品。因为当时不少市场出现买物品赠年卡的活动。

  独生子女证每年能领40元奖金

  邵女士昨天带来了一个红本本——独生子女光荣证,上面写了女儿达晶的名字。奇怪的是,她女儿明明是1974年出生的,证件却是1979年发的。原来邵女士生女儿的时候还在农村插队,1979年才回城,这个独生子女证正是回城以后单位给发的。“当时凭这个证,我和丈夫每人每年能领20元钱奖金,加起来有40元钱呢。”邵女士指着证件的最后一页记录给记者看。“那时候40元钱很多了。”市民郑志晖接过话茬。“可不,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才43.8元呢。”邵女士笑呵呵地说。当人们都惊叹邵女士的惊人记忆力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候刚进城当工人,工资我全都记得清清楚楚。”

  搪瓷缸是单位发的奖品

  “搪瓷缸是七八十年代最普遍的喝水工具,那时候刷牙、喝水、盛东西都离不开它,农民修水库发纪念品发搪瓷缸,工人单位评奖也把搪瓷缸做奖品发。”陶女士家里就收藏这样一个奖品。白色的搪瓷缸题了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八八年度先进奖,下面还署了单位名称:南汽铸造厂。“像这样的搪瓷缸多着呢,我和爱人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陶女士自豪地说。

  家里大大小小的缸子除了用来喝水、装东西之外,还用来带饭带菜,或者蒸菜吃。陶女士说,那时候单位没有供应饭菜食堂,只能自己在家里做好了,用搪瓷缸带到单位吃,也可以把生米和菜带到单位蒸着吃,这个搪瓷缸就是专门用来蒸菜的。“那时候,食堂的师傅一掀开蒸笼盖,各种各样的饭盒瓷缸都热气腾腾地呈现在面前,还是很有意思的。”陶女士想起当年的情景,意犹未尽。王颖 王娟 吴俊 文/摄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