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放映员:30年的光影记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18:02  大众网-齐鲁晚报
电影放映员:30年的光影记忆(组图)
年轻时担任电影放映员的蒋建忠。

电影放映员:30年的光影记忆(组图)
东方红影院的老楼。

电影放映员:30年的光影记忆(组图)
新的东方红影城。

  30年改革巨变浓缩在一块大银幕上

  在上世纪80年代,看电影成为人们最主流的娱乐方式,那场景用场场爆满、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夸张;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娱乐生活的丰富,电影逐渐受到冷落,“有时候一场电影只有一两个人看”;如今,电影院豪华高档,大片云集,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尚休闲方式。

  1953年出生的蒋建忠现在是临沂东方红影城副经理,他1978年从部队转业后到郯城县电影公社担任电影放映员,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对电影事业的每一次重大影响。

  上世纪80年代:电影放映员当时很风光

  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盛况空前,是电影事业的“黄金期”。改革开放使得电影业也解除了禁锢,那时候电视还是稀罕物,也没有别的娱乐方式,电影成为人们的最爱。

  当时蒋建忠所在的郯城电影公社,一个能容纳千人的放映厅从早上6点多就开始放映,一天要放十多场,场场爆满,走廊过道也常常站满了人,门外还有很多排队买票的人。“《少林寺》上映时一票难求,两角钱一张的电影票托人找关系都不一定能买到,一张电影票可以拿去换一桌酒席。”

  人们对电影的狂热追捧也使电影放映员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蒋建中说,那时放映员受人羡慕不光是受人尊重,还有高工资。放映员除了基本工资之外,每天完成三场的放映任务后,每加映一场就补贴两角钱,平均每天都加映六七场,星期天还有加班费,一个月下来就比别的公职人员多拿十五六元的工资。当时工资基本是3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上世纪90年代:一场电影只有几个观众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使临沂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电视和家庭影院的普及对电影造成了致命的冲击,人们更愿意在自家看买来的VCD影碟而不去挤电影院了。

  临沂当时有四家大型电影院,都是惨淡经营、入不敷出。蒋建中分析说,除了制度变革、电影放映设备的落后、电影片源的青黄不接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生活好了,人们娱乐方式多样化了,电影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

  “有时候偌大的影厅只有一两个人‘包场’观看,有时候好几天卖不出去一张电影票,为吸引观众,影院采取‘一票到底’制度,只要想看,一张票可以看一天,可是影院的收入一天还是只有几百元。”

  整个上世纪90年代,蒋建中有记忆的电影只有一部《泰坦尼克号》,这部外国大片终于让沉寂了多年的影院恢复了一点生气,那是在1998年的时候,虽然当时票价卖到25元一张,《泰坦尼克号》还是在临沂影院热映了两个月,票房收入接近100万。

  进入新世纪后:“大片”引来排队购票长龙

  在新世纪,老旧的东方红电影院已经不能适应“大片”时代的放映方式。2006年,在老电影院的旧址上,投资三千多万的新东方红影城拔地而起,成为目前临沂市最高档的电影文化娱乐中心,也是临沂历史上首家“五星级”影城。蒋建中也从30年前的一名普通电影放映员成为了东方红影城副经理。

  现在电影院放映设备和观赏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进,电影院具有家庭影院无可比拟的放映效果,尤其是放映大片的时候,这也是如今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们重新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记者采访时,好莱坞大片《007》正在上映,影院内随处可见等待看电影的人,有年轻的情侣,带着孩子的父母,上班族,电影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从事电影放映工作30年,经历了电影事业的起起落落,是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见证,电影事业的每一次变化都和我们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相信电影事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蒋建中从来都在观众的背后,时间就在他手中的放映机的沙沙声中缓缓流逝,大银幕色彩斑斓的画面上演绎着30年的岁月变迁。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