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时28分,似乎是因为无法背负太过沉重的灾难,德阳市绵竹市汉旺镇四方大钟上的指针永远停卧在这一刻。
而时间不会震慑于山崩地裂的可怖,它无畏无惧,依旧阔步迈进。
那人呢?是如大钟一样,在哀伤的回忆中,踟躇彷徨;还是如光阴般,放下过往的不幸,一如既往地坚定前行?
一年逝去,时光轮回,重返德阳,我们需要答案;
辗转300多公里,奔波于2市7镇11村,我们追寻答案。
下午2时28分,所有的探访自此刻始。
1“我们不能老是靠着别人,自己得养活自己。”
时间:5月2日下午2时28分
地点:德阳市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
板房,白墙蓝瓦的板房;板房,依旧是蓝瓦白墙的板房。沿着仍有些高低不平的盘山公路而行,当有些麻木的视觉突然触摸到青山绿水间的一座村落时,眼晴突然对色彩又有了兴奋与敏感。
红的是雕花木窗,黑的是石瓦飞檐,雪白的墙犹如一块块细密织就的绸缎,被绣上了粉嫩多姿、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招财童子、送鱼宝宝……这一座座透着喜庆与古朴的川西民居,就是棚花村村民在废墟上盖起的“农家乐”。
去年“5·12”,大地剧烈震颤,这个以蜀绣年画、风景旖旎而闻名的山村,被彻底抹平碾碎了。因为水库堤坝开裂,幸存的人们不得不搬到了半山腰的帐篷里。
7月,村民下山,在残垣断壁上抹去伤痛的泪水,开始寻找新的生机与出路。10月,新房开建。今年3月18日,第一批“农家乐”开张了。
走进村民钟启容的屋子,眼前的女子飞针走线,仔细地在布上绣着“踢毽娃娃”。“刚出事那阵,我绣不出娃娃的脸,因为那都是一张张笑脸。”钟启容喃喃低语。地震中,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倒塌的房屋夺走了50多个孩子的生命,那一天,钟启容看着亲友从废墟里刨出了一具具遗体,稚气可爱的脸上没有惊恐,唯有午间熟睡时的甜笑。
说话时,钟启容始终不愿抬头直面我们,或许是太过专注,或许是伤痛犹在。我们没有多语,低头细看布上人物,紫衫、双辫、左脚后踢,栩栩如生。娃娃的脸尚未成形,仍有些模糊,可嘴角的笑容灿烂真实。
9张桌子,全坐满了客人,李福全重开的“农家乐”红火得很,“政府贴了几万块钱,我自个儿东借西凑拿了8万多块钱,新盖了13间房。虽然掏这点钱不容易,可我们不能老是靠着别人,自己得养活自己。我们要对得住这好山好水,更要对得住关心我们的人。”
见记者房前屋后绕了几圈,李福全赶忙使劲拍了拍墙壁,“皮实(扎实)得很。以前造房子就图省钱,砖都是竖着放,现在全横着摆;如今上有房梁,下有地圈梁,墙里都是皮实的钢筋混凝土。我们可不能让自个儿的房子再倒喽。”
大灾之后,人们复苏的不仅是信心,更有着一份理性。
春末夏初,棚花村的不少果园里,枇杷树已结出黄澄澄的果子,虽然尚不能采食,可不久后的甜蜜似乎已流淌在我们的舌间和记忆里。
2“知道我伤心,孙女会心痛的,我要笑着过每一天。”
时间:5月3日下午2时28分
地点:德阳市什邡市红白镇红白村
全镇6000多常住人口,918人遇难,200多人失踪……这是大地震给红白镇留下的冰冷数据。
艰难地攀上满是荒草的半山腰,一个个圆柱形的水泥墩卧于黄土之上,那是逝者的归宿。许多坟前没有墓碑,因为遇难者的姓名无从知晓。地震后,由于遗体需及时处理,所以许多未被家属认领的逝者只能匆匆掩埋。
坟上有书包、有布娃娃、还有皮鞋……那是逝者存于人间的最后遗物,是有心人希望为逝者寻回姓名而留下的唯一线索。
正当我们唏嘘悲叹之时,坟旁出现了修墓者的身影。使劲拌着水泥,49岁的谢恩玉眼睛不时望向山上,他27岁的儿子王周民就埋在那里,这是和小王在红白镇中心小学一起教书的同事告诉谢阿姨的。母亲曾步履蹒跚的爬上去过,但那里依旧是几座无名的坟墓。
在床上躺了大半年,谢阿姨和老伴上山修墓了,每天100元的工资,他们没要,全让人去买了水泥沙石,“每座墓都修得好些,他们知道亲人还在,会放心的。”
靠着山脚,谢阿姨种上了玉米,“儿子很孝顺我们,看到家里的田,就知道我们过得还好,肯定会高兴的……”
“咚得隆咚镪,咚得隆咚镪”,山下突然传来的激昂鼓声,打破了沉寂。循音而往,我们走进了星河小区。只见红白村临时板房区前,10多位妇女正欢快地打着腰鼓,她们时而穿花绕步,时而弓步前冲;时而腾身飞跃,时而换鼓敲击……
一通鼓罢,大家席地而坐,62岁的汪文慧擦了擦手,带上老花镜,从口袋里拿出张照片,仔细端详。那是她和两个孙女最后的合影,从废墟里刨出心爱的孩子,汪阿姨亲手掩埋了她们。流了几天几夜的泪后,汪阿姨从乱石碎瓦中找回自己打了9年的腰鼓,“知道我伤心,孙女会心痛的,我要笑着过每一天。”
击鼓是对伤痛的告别,欢笑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铜钹相击,和着阵阵鼓声,山上蝴蝶舞翩跹,如果可以,请你向逝者传递生者的心语:“孩子,你看到妈妈种的玉米了吗;孩子,你听到奶奶敲鼓的声音了吗?我们一定会好好活着,愿你们安心快乐!”
3“腿不疼,能干活,做什么就都有盼头了!”
时间:5月4日下午2时28分
地点:德阳市绵竹市中心医院
“右腿扳直,别晃”“用力向前蹬,稳住”第四天了,虽然渐渐习惯了矫正治疗,可刘鑫月的额头仍微微沁出汗水。疼,右脚一沾地还是钻心的疼,在地震中被砸断的腿骨虽然已取出钢钉,可因为时间太长,刘鑫月的骨头有些变形,右腿明显外拐。于是,他在妻子的陪伴下,回到了绵竹市中心医院接受第二次治疗。
和刘鑫月一样,有46名大地震中的伤者在康复中心的练习室做着简单运动:他们有的在练习身体平衡、有的在锻炼义肢行走,有的在做肌肉理疗……
看着眼前的景象,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赵正恩眉头紧锁,“太可惜了,如果当初他们能早些回医院复诊,现在就不用吃这么多苦。”
赵医生告诉我们,地震中,不少伤者经医院医治后,伤势稍一稳定,就匆匆离院回家了,目前他们的康复状况很不理想,几乎所有的骨折伤员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肢体活动障碍、肌肉无力、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第二次治疗,许多人都将落下终身残疾。
“还好,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都回来了。”指指刘鑫月,赵正恩严肃的脸上有了些许欣慰。记者走近老刘,他正和帮自己做康复运动的志愿者絮叨着,“那时,房子都垮了,哪还能顾得上身体,现在什么都开始变好了,我一定要把这家重新撑起来。腿不疼,能干活,做什么就都有盼头了!”
临行时,赵医生对我们讲,现在绵竹市已组织专家下乡,为需要帮助的伤者提供家庭康复治疗。“老刘说得对啊,有了健康,人的生活就有了盼头;有了更多健康的人,灾区也有了盼头。”
【焦点故事】“我们要自个儿多帮衬自个儿。”
砖瓦、木头塞满了小镇的每一条街道,眼前的景象,和去年震后,我们刚踏入什邡市洛水镇实在相似。但仔细望去,砖已不是碎砖,瓦也不是破瓦。簇新的建筑材料,正重新搭建起坚实的家园。
除了在红瓦白墙的新房子攀上爬下的造房人,小镇上最忙碌的就属一间间鳞次栉比新开的小建材店。
走进洛水镇河东西街雷天泉的小店,粗粗一问,砖4角一块,比外面便宜了1角多,琉璃瓦1角多一片,比外面低了一倍左右。“能挣到钱吗?”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老雷乐了,“能养家就行。我有车,运东西方便。乡里乡亲的,我们要自个儿多帮衬自个儿,得互相支撑着点。”
除了卖建材,老雷还收购大蒜,卖到山外,帮大伙赚些造房子的钱回来。用老雷的话说:跑个几趟,能挣点饭钱和油钱就成。再说乡亲们能给我生意做,也是帮着我过好日子。
大家都爱上雷天泉店里,因为他实在,肯助人。
“补几块瓦片,红的。”“红的好,红的喜庆。”老雷爽朗淳朴的笑声里是真心实意的祝福,为乡亲,也为自己。(特派记者钱俊毅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