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驻京记者潘滨
手记1
汉旺,空城,祭
吴家方的家离汉旺镇只有5分钟车程,开车的师傅却死活不愿进去,因为“鬼魂太多,阴森恐怖”。事实上,除了一条主干道,汉旺镇的大部分街区都处于封锁状态,年轻的四川警察学院的学生驻守在这里。
东方汽轮机厂,这个作为行业龙头的国家大型企业,将总部设在这里,使得汉旺镇的体量更像一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城市。地震对它的伤害是巨大的,凭借四川省委宣传部发放的一张“灾区周年采访证”,记者进入重灾区域,找到了吴家方前妻遇难的地方。
那是汉旺镇的老城区,很多房屋受到粉碎性破坏,在入口处排列的喷雾工具显示,这里还一直保持消毒处理状态。茶馆、饭店、服装店、商场……各种店铺招牌都还歪歪斜斜的挂在危房上,一栋住宅楼被撕裂成三部分,透过近处的窗户,还能看出家中横七竖八的家具和衣物,阳台上的鸟笼子还挂在那里,只是,人不在了,鸟也不在了。
路边,一棵树开满粉艳的小花,一条小河从塌了一半的山体上哗哗流下,下午14点的阳光直射下来,空荡荡的城里,由于没有了人气,显得格外静谧阴森。一颗“人头”滚落路边,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是洗发店的“头模”震翻出来。
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假若一座城市只剩躯壳,与末世无异。
汉旺,空城,祭。
(吴家方,绵竹市兴隆场镇广平村人,地震中,用摩托车负载着自己遇难的妻子回家,被英国记者拍下,感动全球,后又因为长期未尽到赡养父亲的责任,而遭抨击。)
手记2
带你去看万人坑
从成都出发,两个小时到绵阳,继续北上,再用两个小时到江油,从江油进山,会看到大山都换成新土,在新贯通的山路上,继续颠簸两个小时,经过北川,到达南坝镇,已是下午5点,这里到水观乡有一趟班车,要想去平溪村,必须在4点之前赶上这趟班车。
陆续问了几位面包车主,大家都不愿意进山,一怕有些坡爬不上去,二怕天色晚,悬崖峭壁太多,不安全。一位摩托车司机自告奋勇,愿意前往。
路上得知,这还是位无名英雄,在地震的时候,曾在死亡了700多人的南坝小学里扒出13名同学,只有一名没有抢救过来。他之所以敢带我上山,是因为地震发生后,他曾开着摩的与子弟兵在这条生命线上奋战了三个多月。
一路上,他还担任导游,遇到大型堰塞湖或者整体塌方的山体,他会主动停下来,让记者拍摄。山里盛产锰矿,以前要挖洞开采的资源,由于地震,裸翻在外,大片大片的锰矿石把山路、河水都染成了黑色,不时看到有村民开着拖拉机,直接在路边装运矿石。
翻过大山,涉过两条没有桥梁的小河,再奔突两个小时,终于到达平溪村,天已经全黑下来了,摩的司机执意返程,并与记者约定:“到南坝,带你去看万人坑。”
次日清晨,在南坝再次见到司机的时候,才记得询问他的名字。杜开军,一个朴实的名字。看到我,他一脸高兴,并执意请我吃早餐。餐毕,我们来到南坝遇难者集体埋葬的地方。杜开军告诉我,当时,由于道路中断,尸体无法火化,只能依次排成环状,埋了两层,大概有几千人,大家都喊作万人坑。
从万人坑所在的山坡上,可以俯瞰整个南坝镇,我想,组织者的用意也正在于此吧。南坝的重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久之后,这里会有一座新城屹立起来。
临别时,看到记者向遇难者墓碑鞠躬,一向开朗乐观的杜开军,躲在一边,哭了起来。
(绵阳平武县水观乡平溪村,5.12地震之后,房屋尽毁,人员伤亡,重建之后,又遭9.23洪水袭击,新屋冲垮,再次重建。)
《新周刊》编务副总监 黄俊杰
手记
忙碌的宁远
宁远认为她的生活没有变,依旧穿梭于电视台与讲台之间,朋友依然是那些朋友,偶然写写博客、看看电影、做点手工、在家里养点植物——但在外人看来,主持人或老师宁远的角色,正在从一个职业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她因地震而获得认同,因地震而获得荣誉,因地震被关注,因此也有了更大能量,调动更多电视以外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她帮助的人。
交谈间可以发现宁远的率真。现在,连剪短发都受到诸多反对的宁远,已被传媒塑造成一个留着长发、泪流满面的注册标志。作为一个主持人,她坚持她的职业道路,寻求变化的可能性;但过去一年,如此需要典型的社会舆论,又渐渐在她身上贴上了众所周知的地震标签。
宁远正在路上——采访她的时间,在前往成都机场的车上。她正要前往北京的演播厅,录制的仍是与地震一周年有关的节目。
(宁远,四川卫视女主持人、成都理工大学教师。“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处于地震灾区最前沿的宁远因连续三天三夜通宵坚守岗位和流泪播报,被网民称为“最美女主播”。地震后,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宣部表扬的抗震救灾先进人物奖、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个奖项。)
《新周刊》记者何雄飞
手记1
一个抗震英雄的灾后生活
身高接近1米8的陈岩走过来,手里捏着墨镜,腋下夹着手包。
他行色匆匆,不停抚摸着额头并往后望,说自己刚刚从北川赶回德阳,彭露一脸腮红坐在一边,像一只温顺的羔羊。
陈岩开着别克,车里堆着喜糖,后座则由他最宠爱的一条德国黑贝搜救犬占据。他说自己有两套房子,一套在成都,一套在德阳,德阳的这套130平米,去年7月花20多万买的,为的是方便照顾4个被救孩子的起居。
“开始我把他当英雄,现在没有,他就是一个正常男人。跟他这么久,我觉得他挺有责任心、爱心,挺顾家的,跟他在一起应该比较安心。那时候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欢他,我朋友就说你不跟他结婚的话就没你的份了。”
彭露掌管着陈岩的手机,并帮忙接听电话和回复短信,两人偶尔还会为一条暧昧短信闹红脸。彭露觉得陈岩的缺点是有时挺懒,还爱抽烟。
(陈岩,37岁,四川遂宁籍人,被称作是“地震中救人最多的志愿者”、中国国家救援队“编外人员”。现为成都网者通信科技公司总经理,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采访时间为2009年4月14日,采访地点为四川省德阳市。)
手记2
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
八一帐篷小学可能处在绵阳市的最高处。杨利伟和神七航天员,姚明和刘璇都曾先后造访,作为标本存在的刘汉希望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由荷枪的哨兵保卫着。
烈日下,镜头前,肖晓川老师将一个U盘和一本笔记本交给一位拄着拐杖的男学生(曲山小学),嘴里嘱咐着什么。完成交接后,肖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位上海女校长托他转送的礼物。
肖老师带领我参观整齐洁净的校舍,叮嘱我:多写写现在的好。一间板房里响起一阵阵喇叭声,肖老师说,这是正在为六一儿童节进行的排练。
我曾不怀好意地问过莫晓芳一个问题:你说得一套套的,是不是老师教过?
她突然举起右手:我敢保证,绝对没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
(莫晓芳,11岁,北川县曲山镇被称为“最牛希望小学”的刘汉希望小学五年级三班学生。采访时间为2009年4月15日,地点在总装备部·绵阳市八一帐篷小学。)
手记3
灾区生活一种
“我们是不是很像乞丐。”当摄影记者阿灿在给罗勤拍照时,她不经意冒出一句。
我看到姜忠福时,他正站在封禁的铁护栏前,举着《撕裂的天堂》在叫卖,身后夹着一排北川地震及泥石流的前后对比相片。
罗勤和姜忠福一样是北川的幸存者,如今靠在旧县城观景台上卖地震现场相片、DVD、画册、香火为生。在这个可以俯视北川废墟的所在,游客们可以花5块钱烧一束香、10块钱买三张过塑相片,15块钱买一盒碟,三四十块钱买一本画册,30秒内获得一张背景是北川废墟的留影,和它们堆在一起的,是16块钱一斤的乡里腊肉。在地摊上便携式DVD里传出的哭喊声、救护车呜呜声中,透过望远镜,你会发现埋了一万人的土堆上已经青草萋萋。
如果足够幸运,同行的旅客会告诉你,只要交300元给在路上设卡的民警,戴着墨镜的他们就会叫来一辆面包车,将你送进封禁的北川旧县城。
(姜忠福,61岁,北川县曲山镇新街村3组村民。“5·12”地震时正在厦门打工——给立交桥搭钢架,家中老伴、大女儿及女婿等四人遇难,去年农历10月重组破碎家庭,现靠在北川旧县城观景台卖地震现场相片、DVD、画册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