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湖北三峡工程:共和国动力心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10:35   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
湖北三峡工程:共和国动力心脏
三峡大坝远景。刘曙松摄

湖北三峡工程:共和国动力心脏
三峡大坝。刘曙松摄

  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湖北 三峡大坝

  当选理由:1994年,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本报记者方龄皖 实习生 李灿

  8月8日,望晓蓉坐在门前,屁股下微微颤动。三峡大坝正在泄洪。拉蓄后的上游来水积聚的势能瞬间转化动能,从泄洪孔里喷薄而出,犹如排山倒海。

  轰轰隆隆的水声在望晓蓉的耳畔已响了4天。

  8月4日,今年最大的一次洪峰进入三峡库区,入库流量每秒51000立方米左右。三峡大坝随即开启8个深孔和1个排漂孔,将发电后多余的水量下泄,出库流量每秒大约39000立方米,拦蓄洪水,减轻长江下游防洪压力。

  1994年12月14日,李鹏总理在中堡岛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事实上,相关的施工准备工程一年前就开工了。经过17年的建设,2003年,一期开始蓄水发电。2008年9月,实现了172米试验性蓄水,工程业已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初始的各项设计目标已如期实现。其庞大的身躯亦成为共和国建设成就的一个新地标。

  有媒体报道,三峡工程将在年内宣布竣工。这将是人民奉献给祖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

  坝头人家

  三峡大坝右岸坝头的缓坡上住着6、7户人家,正对着大坝,也是距大坝最近的人家。 "如果眼力好一点,坝面上一只鸟飞过也能看得清楚"。

  行政区划上,这里属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堡村。与三峡工程宣布开工同步,他们从原来的中堡岛上搬迁到这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就他们在眼皮底下一点点地成长现在的庞然大物。

  此前,一道铁栅栏将村民与三峡大坝区域隔开。但这并不能阻断中堡村民与三峡大坝的血脉联系。"大坝就是在我们的老家上建起来的"。1993年,随着三峡大坝开工准备工程的建设,中堡村村民全部迁出了村子。

  村民们的前脚刚走,轰隆隆的挖掘机和大批的建设者就就轰隆隆地开上搬迁后的废墟。建设者利用中堡岛,围护住其右侧后河,筑起土石围堰深挖基坑,并修建导流明渠。

  村民在住了一年的临时帐篷后,望晓蓉和邻居们搬到现在这个缓坡上,这是政府为他们划定了居民新区。中堡村人开始了稳定的新生活。

  这一年的冬天,李鹏总理来到岛上。望晓蓉和邻居们不顾安保人员的阻拦,挤到总理的跟前。"总理和我们一一握手,看上去很亲切。"12月14日,三峡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李鹏向世界宣布: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的建设正式启开大幕。

  大量的建设者和好奇的外地游客给搬迁后中堡村带来了人气和财富。开馆子、开旅社、做导游、跑车子、开发廊,当然也有包工程的、做旅游的。围绕建设者和外地来的游客的需求,中堡村形成了一个配套功能齐全的繁华集镇。村民们各尽其能,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幸福狂奔。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接近尾声,大量的建设者在两年前就撤走了。这让中堡村当初的喧嚣中渐渐平静。村民们的生活也从当初的云端上跌落进平凡的现实中来。与三峡大坝近在咫尺的优势,让中堡村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来看大坝的人还很多,有人来就有钱赚。"一位村民和对岸努着嘴说,头脑不够活泛,也有活干,"升船机正在左坝头建设,很多人在工地干活,一天80块钱"。

  百万移民

  今年4月,央视一套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激起了刘紫荣和同事们的感触。"讲的事都是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人物,就象打过交道似的。"

  刘紫云是秭归县的一名干部,做移民工作也曾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他本身也是移民,从老城到迁进新城。让他感同身受的这部电视剧名叫《国家行动--三峡移民纪事》。这部剧根据报告文学改变,其人其事来源于真实生活。在三峡工程即将竣工的当口,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向这些远去的身影致敬,这正是《国家行动--三峡移民纪事》的本意。

  事实上,最初困扰三峡工程上马的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技术,而是移民。三峡工程上马前,各方围绕移民问题的争论也一直喋喋不休。移民,是困扰全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难题,国外不乏因移民问题影响工程进度甚至下马的先例。傲然屹立的三峡大坝,物理构成是坚不可摧的钢筋混凝土,精神基石则是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

  揭开百万大移序幕的是一位叫谭得训的老人。

  刘紫荣回忆说,1992年10月,三峡工程进入施工准备期。6个月前的的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秭归茅坪镇杨贵店村74岁谭得训说服4个儿子,推倒了房子,搬进了临时帐篷。随后,大型挖机开上了废墟,挖出三峡工程第一铲土。当时,三峡工程的补偿标准都还没有出台。

  大规模的移民是在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后。

  宜昌市猇亭区翟家村,屈明是这里的"外来户"--他的老家在秭归县归州镇黄阳畔--香溪河边的一个小村。1996年,屈明作为第一批移民外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13年过去了,他已融入到当地的生活。

  事实上,这不是屈明第一次搬迁。上个世纪80年代初修建葛洲坝时,住在100米水位线以下的屈家就义无返顾地舍弃祖屋,上移到130米水位处居住。当三峡大坝蓄水时,屈家再次再次成为移民对象。

  秭归县一个郑玉枝的妇女,搬迁途中,挺着大肚子的她突然发作,孩子不择时机地降生在了临时帐篷中。她抱着左看右看,"叫路生吧。"

  移民李自淑的家则在搬迁后变得"四分五裂"。她落户宜昌市伍家岗区灵宝村,她的父亲和小弟、妹妹迁到了枝江市,另一个弟弟迁到远安县,一家分成了三地。

  17年风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截止目前,三峡工程移民已达128万,其中重庆库区106万人,湖北库区22万人。三峡移民,并非百万人口的简单迁移,它牵涉广大移民生存基础的中断和重建,乡土、历史、文化、经济链条的遗失和续接。《财经》报道说,其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绝不亚于三峡自然景观的沧海桑田。

  2002年,中央电视台毫不犹豫地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给了百万三峡移民。

  动力心脏

  从望晓蓉家门前望去,湛蓝的天空下是一座座高耸的铁塔,一排排牛索似的电缆在铁塔的牵引,以大坝为起点,随着逶迤着伸向四面八方。这些铁塔和纵横交错的电缆构成了三峡电站的电力外送大通道--三峡输变电系统。藉此,三峡电站产生的巨大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大电网。

  "这些电线通到上海、广州呢。"事实上,华东、华中大部分区域都仰赖于三峡电能的驱动。"售电范围覆盖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八省两市。"三峡总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三峡输变电工程于1997年开工, 2007年建成。"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不仅确保了三峡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而且通过三峡电网建设,促进了以三峡电网为中心的全国电网互联格局的形成。"

  三峡电从一开始就担负着解危救困的角色。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135米。一个月后,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三峡总公司官网撰文回忆,当时,正是全国电力紧缺的关口,拉闸限电使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南方电网一度告急,随后一年,川渝电网也惊呼缺电。在这关键时刻,三峡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用电危机。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大规模冰雪灾害;下半年,国家成功举办奥运会。三峡电站两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电力保障作用。"

  三峡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加上2台5万千瓦电源电站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 据介绍,截至2009年6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200亿千瓦时。

  "如果按照1:8的度电产值比计算,三峡电站电量所创造的产值约为25600亿元。"三峡工程报的一篇文章分析说,三峡工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峡电站还有利于节能减排,与燃煤电站相比,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数千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三峡电站充沛而清洁的电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截断巫山云雨

  截断巫山云雨是中国人一个世纪的梦想。最早的设想出现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

  抗战胜利后,三峡似乎真的要建了。一个叫萨凡奇的美国水利专家来到三峡。萨凡奇是美国垦务局的的总工程师,世界著名水利专家。此前,国民政府与该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

  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出炉了一份《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并安排开展前期工作。但中国的时局阻断了这个老外专家的"三峡梦"。此时,蒋介石挑动的内战正烟尘四起,整个中国处在刀光剑影之中。

  新中国的建立,三峡工程真正摆上了议事日程。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用他惯有的浪漫勾勒出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个浪漫构想的背后除发电的需求外,更现实的考虑是长江两岸年复一年的人水之斗。长江防洪一直令共和国每一位领导人寝食不安,牵肠挂肚:这里有150万人,2300万亩良田,还有华中特大城市武汉、京广大动脉……

  1958年春节刚过,周恩来总理从朝鲜访问一回来,就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带领100 多名中外专家,星夜兼程,实地考察了长江。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面对蜿蜒在江汉平原的荆江河段---这条险象环生的"地上悬河",周总理伫立在湖北沙市一座五层高的楼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湿冷的风雪中,他忧心忡忡地说:"站在这里,真是让人战战兢兢……"

  事实上,早在195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称计划逐步在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修建一批梯级水库,好解决中下游的洪水灾害。毛泽东对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一挥手指向三峡出口处:"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此后,新中国几代水利人用40年的时间,精心设计,反复论证。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从此,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三峡工程论证和审查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进入实施阶段。

  事实上,在三峡工程之前,10万大军的在三峡大坝坝址下游40公里处苦战19年,完成了葛洲坝的建设。1970年12月26日,长江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兴建,1981年葛洲坝开始发电,1989年全部建成,为实战三峡积累经验

  差不多和三峡工程开工同时,望晓蓉在新居里生下了一个女孩。此后,这项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和她女儿一道慢慢地长高。大坝建起来了,望晓蓉的女儿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三峡晚报独家供稿新浪,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浪国庆特别策划“共和国地标”专题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三峡工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