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图文:新快报副总编李洁军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前举起右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17:52 嘉兴日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新快报副总编李洁军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前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摄影 摄影 储永志

  全国资深新闻摄影人嘉兴采风侧记

  昨天下午,参加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的近百位媒体老总、视觉总监、摄影记者带着“长枪短炮”,在嘉兴南湖重温红色历史,在月河古街品酌江南小调,用镜头捕捉禾城的曼妙灵动,和嘉兴来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南湖印象:从课本进入到现实

  “南湖,终于从课本进入到活脱脱的现实中来了。”和新疆日报摄影部主任李杨一样,不少人是在课本里了解到嘉兴的南湖,到了现实中的“一大”会址前,当然不忘合影留念。“嘉兴的地理位置好,经济也发达,现在又借助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叫得更响了。”乌鲁木齐晚报副总编罗山说。

  “嘉兴是个非常灵秀的地方!”第一次来嘉兴,华商报首席编辑巩志明就被这座城市的气质给深深打动了,“烟雨楼的景致就特别能代表嘉兴,小小的亭台楼阁,看着寻常、朴素,可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特别耐看,正所谓一步一景,它的内敛、含蓄、温婉都足以让你怦然心动。”而南湖新区的规划又凸显了城市发展的理念,他说自己就非常喜欢国际会展中心、博雅酒店和市行政中心那一片的格局,“宁静又不扰民,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效。”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酝酿出名城嘉兴,我深深地被这个既有现代繁华景象,又有浓郁历史积淀的城市所吸引。回古看今,但凡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地方,无不在经济、文化、人文方面有着重要的成就,人们记住嘉兴、向往嘉兴,不只是因为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的文化、经济,她所孕育的人都在吸引着我们心向往之。”《新闻战线》的编辑王向令为嘉兴送上了祝福,“祝嘉兴越来越好,嘉兴文化,文化嘉兴!”

  近乡情不怯:此行得到了“三大收获”

  因为工作的原因,曾经多次往返沪杭两地时路过嘉兴,但真正踱步在这座城市的古街,驻足聆听它的呼吸,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而这样的近乡之旅,对一位在江南水乡长大、至今还念念不忘儿时尝过的嘉兴粽子的老知青来说,实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因为这次来嘉兴,我还联系上了当年和我一起插队的老班长。”难忘在内蒙古乌兰布和农场插队的那7年岁月,能重新联系上少年时代塞外戍边的战友,成了钱江此行“最意外的收获”。

  虽然16岁便离开家乡上海,多年来一直在北方生活工作,但水乡的一切对钱江来说依然亲切。“嘉兴和上海地近人亲,这里到处都有家乡的味道,所以在嘉兴这几天我重拾了少年时代的记忆,一份对儿时乐趣的收获。”

  对党史颇有研究的钱江,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曾出版过两卷本著作《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和《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日报》。而因为这个缘故,他说自己内心对嘉兴又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我们是从小深受共和国建国史教育的一代人,我自己也有一些党史研究的课题,今天能来到党的诞生地,帮助我加深了对党史的了解,对共和国历史的了解。”

  50年后故地重游:在红色之城学会感恩

  来到嘉兴,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抬头看着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7个金色大字,年过七旬的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葛新德显得有些激动。因为对葛新德来说,嘉兴在他的内心还有着比同行的人更深一份的情怀:“1958年,我作为空军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参加了当时组织的‘干部下放锻炼’,来到了嘉兴机场。”当了半年多的机械兵,葛新德离开了嘉兴,不曾想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那个时候嘉兴破破烂烂的。”阔别50年,葛新德已经不敢说自己“认识”嘉兴了,“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虽然这次也是匆匆而过,并没有很多时间去了解,但仅从现代建筑、城市绿化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看,不难感受出嘉兴人民这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喝水不忘掘井人,参观完南湖革命纪念馆,葛老深有感触地说,“50年后我还能回到嘉兴,能看到嘉兴发生了那么多喜人的变化,只想说自己很幸福!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此付出过鲜血甚至生命的革命者!”

  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葛新德在给本报记者讲述党史。

  坐在游船上,环城河两岸美景尽收镜底。

幻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