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志愿者在贵州援建水窖大旱中立大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14:35  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志愿者在贵州援建水窖大旱中立大功(组图)
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因无力修建水窖,不得不上山收集石缝中的泉水。

河南志愿者在贵州援建水窖大旱中立大功(组图)
没有水窖的二湾村人不得不长途跋涉背水吃。

河南志愿者在贵州援建水窖大旱中立大功(组图)
房顶上的雨水也得存起来

河南志愿者在贵州援建水窖大旱中立大功(组图)
河南志愿者在贵州大方所建的第一座水窖。

  □特派贵州记者朱长振文杜小伟图

  阅读提示

  百年一遇的旱灾令高原人民干渴难忍,但在贵州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小寨里,因为有河南水窖的滋润,这里的村民不仅生活用水无虞,还经常帮忙供水给邻村村民喝。

  这个离中原大地数千里之遥的少数民族村寨,何以会有河南水窖?这些水窖的背后又隐含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报记者前往探访。

  一眼泉水,两千人排队

  3月30日,阴,无雨。一大早,记者自贵州省大方县城出发,赶往50公里外的旱区达溪镇大湾村采访。

  虽然前天的一场小雨只湿了地皮,但在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缝间,到处是忙碌的当地村民。眼看麦子要绝收,他们想抓住机会,赶在清明前后在旱死的麦苗间套种玉米和烟叶。

  中午,记者来到达溪镇海拔1000多米的一座苗寨——二湾村。这个村有3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自去年7月至今,他们一直要翻过大山到5公里外的一眼泉取水。

  二湾村仅有的交通工具是4匹马和两辆摩托车。因山高路陡,摩托车难以顺利抵达水源地,全村人的生活用水只能靠4匹马的马背和男女老少的肩膀驮。

  每天凌晨4时是村民相约取水的时间,几乎是全村出动。午饭后,也有少部分急需用水的村民去取水。

  得知村民李世军和妻子一起去取水,记者决定一同前往,正在用马驮粪的李建也称家中没水了,牵着马跟在后面。

  去水源地要翻越海拔1800米的大青山。地面因下过小雨有些黏滑,山路本来就窄,一行人虽小心翼翼仍不断有摔倒的,枣红马倒奋蹄自如,一路嘶鸣。

  1小时20分钟后,一行人终于来到大青山谷底,竹林边,一汪清泉成为取水人的目的地。据先行抵达的取水人讲,每天凌晨,来此取水的远近村民多达2000人,不仅要排队,来得晚的还有可能因泉水供不上而等上半天。

  妇女们弯腰取水,男子背上木桶站在石板上接水,因泉眼离开阔地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取水时木桶不能装得太满,以免背不上来,枣红马也被拴在远远的地方,等桶内装满水了再几人合力慢慢放到马背上。

  回去的路更加难走,有经验的苗族妇女早有准备,想歇的时候用一根带叉的木棍支住背上的木桶,腰一弯就可以放松身体喘会儿气,枣红马却没这福气,在两个小时的归途中基本没有喘息的机会,直至把50公斤的救命水驮到家中。

  百余水窖,抗旱立大功

  大湾村与二湾村毗邻,令人称奇的是,该村竟然没有一人加入到背水大军中来,他们正趁着这半年多来的首场雨在田间地头忙活。二湾村的村民不无忌妒地说:“他们村有河南水窖,不用背水。”

  3月30日上午,一脚踏上大湾村的石板路,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竖在村头的石碑,上面写道:“公元2006年9月17日,河南省鲁山县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主任张朝岑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大湾,出资2.4万元建起水窖30座,接下来的几年,张朝岑又召集社会各界筹资10多万元,在大湾建起水窖167座,解决了170多户、700多人的吃水困难……”这块达溪镇人民政府竖立的石碑上,最后一句话是:豫黔情深,友谊长存。

  2004年,张朝岑还是县电视台的小记者,每月工资580元。当他得知徐本禹在贵州支教时,攒了几个月工资乘火车来到贵州。遍布黔西南十几个县的40多个志愿者,让张朝岑心灵无比震撼,也让他对贵州的贫困有了深切体会,当现任大方县委宣传部部长沈义勇把他领到大湾村时,张朝岑从石板路上来回背水的村民眼中感受最多的是无奈和无助。

  2006年,张朝岑再次来到贵州。这次,他有了个新想法,当地人有建水窖的传统,但建一座窖成本在千元以上,村民负担不起,何不捐钱帮村民解决吃水问题?在大湾村,张朝岑把自己10年的稿费2.4万元全部打到了达溪镇政府的财政专用账户,准备为30户村民建水窖。

  考虑到当地既不缺石块又不缺人力的现实,张朝岑与当地政府干部商议,给每户建水窖的村民解决800元水泥钱。村民自己选址,将水窖建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在地下挖坑,用石块垒池,四周抹上水泥。大湾村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地势很低,可用胶管自5公里外的水源地将泉水直接引进水窖。此外,房顶的雨水也能流进水窖。

  村民们建的水窖大小不等,能存水30~50立方米,“一池子可以吃半年”。因为长期不下雨,去年10月,水源地不再有水往水窖里流,但村民的生活用水至今未断。

  云贵发生旱情后,张朝岑赶来了解情况。今年3月30日上午,当62岁的李玉宾再次见到张朝岑时,一把抓住张的手,动情地说:“要不是有你建的水窖,我们这时候肯定天天背水。”他家的水窖编号为001,打开水窖盖,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打水村民的笑容。

  一位来李玉宾家取水的村民说,他家住在村头,春节前盖新房把窖里的水用完了,没想到会旱这么长时间。“也只有我们村能借来水,其他村要么靠政府送水,要么自己背水,要么掏钱买,一车180元,才2吨水。真是多亏了河南水窖。”

  志愿青年 奔波在一线

  大湾村现在共有河南水窖167座,除第一批30座是张朝岑援建外,后来许多河南人加入了援建队伍,捐款者中有小学生,也有退休干部,我省先后共有2.8万人加入到援建贵州水窖的善举中。为了增加捐款建水窖的透明度,志愿者与当地政府联合,每收到一笔捐款,都要给捐款者寄回收据,并在水窖上统一写上河南水窖和捐建者的名字。

  第5次来贵州,张朝岑又筹资两万多元,在目睹二湾村村民背水的艰辛之后,他打电话给鲁山的妻子把卖书的两万元钱也寄过来,准备为二湾村建河南水窖。

  昨天上午,张朝岑从大方赶往贵阳市区,参加贵州团省委举办的“志愿甘泉”项目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央视及本报在内的几十家媒体前往采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郭平在会上号召志愿者向张朝岑学习,贵州团省委副书记、省志愿者协会会长马雷亲手将“贵州青年志愿者行动贡献奖”证书递到张朝岑手中。

  张朝岑说:“河南水窖既然在此次旱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我还要坚持建下去,虽然我的工资不高,能力也有限,但我有能力召集更多人加入此行列中,在贵州干旱地区建起更多河南水窖。”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质,该区域很少有大型水利设施,到了旱季根本没有水源,在这种情况下,建水窖是十分有效的办法,每年的五六月份,把雨季的雨水接下来存到水窖中,以备旱时之需。贵州团省委副书记马雷告诉记者,目前,贵州有10万青年志愿者奔波在抗旱一线,昨天正式启动的“志愿甘泉”项目,就是倡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为缺水地区捐建水窖。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大旱 水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