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界诸多质疑,12月31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市面对数十家媒体,就安阳县西高穴村发掘的东汉大墓做出说明。说明会上的几位专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们坚称,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确是曹操高陵,并对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质疑表示欢迎。
记者注意到,虽然会上专家们报以真诚的态度来释疑,但仍有疑问等待破解。
■历经1年发掘3次论证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介绍,2008年12月12日,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他们开始对安阳县西高穴村被盗古墓进行发掘。在发掘前期(2009年4月至6月),河南省文物局曾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在发掘后期(2009年11月至12月),国家文物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等相关专家对考古成果进行论证。
据称,这次他们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位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才确定西高穴村东汉大墓就是“曹操墓”。
■“魏武王”封号是可信的
外界质疑“魏武王”封号、庙号、陵号等,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即为什么出土的石牌所刻是“魏武王”,而非“魏王”或“魏公”等?有专家解释,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才“谥曰武王”。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后,追其父“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因此,出土刻铭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说,“武王”只是名号,因曹操生前忌讳自称皇帝,所以“魏武王”是可信的。
■谁与“曹操”并卧?
占地数千平方米的西高穴墓区内南北并排着两座大墓,其中曹操墓位于南边的2号墓。那么,位于北侧的1号墓的主人是谁?
现场专家称,北侧1号墓的规模远比不上2号墓。目前,2号墓发掘已基本结束,1号墓还在发掘当中,还不及2号墓三分之一。现在还没有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以证明1号墓主人的身份。
■8件石牌“确认是真的”
杜金鹏介绍,安阳县西高穴村发掘的东汉大墓除了在年代背景、墓穴结构规制、地点位置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外,最有说服力的是8件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
杜金鹏说,8件石牌只有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其余7件均从墓中科学发掘出土,并非外界所称全部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对于个别人猜测“石牌”可能系伪造之说,杜金鹏表示这是不可能的,诸多文物已经鉴定全部是真的。
■“七十二疑冢”不符历史真相
专家们解释说,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和帝王,应有自己的尊严与仪容,完全没有必要欺骗世人。外界所传曹操生性多疑,为防止盗墓,死后设有“七十二疑冢”,故意隐藏身份等,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据介绍,陪葬物品包含铁甲、铁剑等兵器,墓室内两名女性真实身份令外界颇多猜测。“曹操既是统帅,也是一名武将,平时也喜爱舞枪弄棒,墓室内放置铁甲、铁剑等兵器并不意外。”一些学者称曹操死后,只有他的夫人卞氏与其合葬,并且卞氏去世时早已是70岁高龄。就此杜金鹏认为,当时的“合葬”实际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同穴合葬,另一种为异穴合葬,也就是将心上人安葬在墓旁。另外,“曹操墓”中发现的两个女性可能一个是其宠妃,一个是奴婢。
■“铭文”绝无伪造可能
在安阳县西高穴“曹操墓”出土的众多陪葬品中,关于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曾引起很大争议。不少学者认为个别文字明显不属于曹魏时期的文风,甚至带有现代风格。
河南省文物专家就此指出,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不应有疑问。专家们认为,无论从这些文字的形制、法制观察,还是从铭刻随葬品名称所见内容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DNA鉴定有“难度”
就DNA鉴定,专家介绍说,从现实来看,西高穴村大墓出土的男性尸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再者,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没见墓志铭是正常现象”
同时,专家认为,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也符合历史事实。“东汉时期流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并不多见,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而且,曹操生前曾下禁碑令,并要求对自己陵墓‘不封不树’,墓志铭到南北朝时才逐步定型,因此,曹操墓没见墓志铭是正常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