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兴建公租房吸引蚁族回乡工作(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09:01  华龙网-重庆晨报
重庆兴建公租房吸引蚁族回乡工作(图)
  渝北花卉园附近的合租房里,李辉和6个朋友一起聚餐过中秋节,感受家的温暖。 本报记者 戴宇 摄

  周世成今夏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江北一家电脑企业跑销售。“我们这行是看天吃饭,业务好的时候每月拿3000元不成问题。遇到情况不好,只有保底的800元,工作都不一定保得到。”周世成说。

  在师兄的帮助下,刚入职场的周世成在南岸四公里附近找到了一套合租的3室1厅,“有网线,还可以自己做饭,能节约不少钱了。”周世成是陕西人,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毕业不到4个月,周世成存下了1000元钱汇给了家里:“弟弟快要考大学了,我要给他存点学费。”

  早上8点出门挤公交,中午就在外面对付一碗小面,晚上回家自己做点菜,周世成把每天的生活费尽量压缩在10元以内,“最近想在江北找个合租的,车费还能省下一些。”周世成每天下班后就会先去看房子,有私人的房源也有中介的,甚至还去过许多群租的公寓,不过和现在合租的3室1厅比起来,性价比都不高。“我现在每个月300元的房租,加上水电气宽带也就500元,但这个价格在江北很难租到差不多的。”

  周世成找了接近1个月,有的房间没有宽带,有的价格又偏高,“每天回家上网能联系到一些业务,还能打发无聊的时间。”没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合租房,周世成打算继续在四公里合租。最近几个月业务不太好,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300多元,他不得不暂缓自己搬家的打算。

  “我们公司今夏新来的员工都是合租,有的还挤在单间公寓里。单位一般很少提供住宿的,其实这是我们开销的大头。”和周世成一样,不少2010届毕业的大学生从踏出校园起就过起了蚁族的日子,对他们而言,找一套性价比好点的合租房是最大的难题,房租也占了他们收入的1/3以上。

  “我还指望着公租房呢!我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也能租到的。”周世成最近还到位于大竹林片区的康庄美地公租房去看过,“我看新闻说明年首批就可以交付使用了,这是我最关注的新闻了。”

  50平方米蜗居挤了7人

  和周世成的标准相比,李辉和其他6个兄弟伙在渝北花卉园附近的合租房就显得有点寒碜了。

  22日是中秋节,为了迎接新搬进来的两位兄弟伙,被公认为是“大厨”的李辉晚上亲自下厨,漂在重庆的7个大男孩在租来的2室1厅里集体过节。不一会儿,7个菜就被“大厨”李辉搬上了菜桌,6菜1汤刚端上桌,其余几个人就赶紧围了上来。“快点,先开啤酒”、“就是,打开打开……”在一阵碰杯声中,欢迎新来兄弟的聚餐开始了。

  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楼房,坐落在花卉园附近,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斑驳,在它后面是一栋栋新修的高楼,两边的房子对比起来显得格外的刺眼。

  一套房子2室1厅,只有50多平方米,一个月只需要600块钱,客厅里有个上世纪90年代的电冰箱,表面全是脱漆后生出的锈斑,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和花了400块钱淘回来的电脑是这里最值钱的财产。为了能让新加入的师兄弟能暂时安家,10多平方米的客厅也搬进来了两张床,让人感觉更加的“充实”。

  李辉在渝中区一家小公司跑销售,月收入目前只有1000多元。这个“5口之家”还有在江北做客服代表的赵凯、在解放碑做文员的马文军、在渝北一家工厂人事部的陈伟、在一家电脑维修店做电脑维修的宋玉。他们是大学同学或者高中同学,毕业1年多了工资还是2000元上下,像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蚁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王刚和吴俊壮大了这个大家庭,5口之家一下变成了7口之家。作为同学,为了欢迎“新人”,李辉和其他兄弟伙主动拿钱请客,特地在平日基础上加了两菜一汤,还特地给每个人弄了一瓶“老山城”啤酒。

  “我就想让大家回到这里有家的感觉,虽然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在这里家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奢侈品,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偶尔享受一下这种‘奢侈品’。”

  公租房吸引“蚁族”回渝

  “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很久没有吃到这样的家乡菜了。”一提起在北京的漂泊,王刚的眼睛就湿润起来,“北京的繁华并不属于我。”在一次次的打击下,他最近从北京“逃”回了重庆。

  两年前的夏天,一心想到外面看看的王刚没有多想,背着一个包就到了北京。“还记得走的那天下着小雨,有两个玩得很好的朋友去送我,当时还开玩笑的说‘等你在北京发展好了来投靠你’。可惜现在,他俩在重庆发展得反而比我要好。”怀揣2000块钱的王刚满怀希望踏上进京之路。

  “北京,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通过朋友的介绍,我很顺利的找到了工作,工资2000多元。当时心情还不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是满意的。”顺利找到工作让王刚对未来充满希望。

  北京昂贵的房租让王刚也只能选择当蚁族,“当时我们是8个人挤在一间6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里,虽然挤了点,但是刚去的时候还是觉得不错。”然而,后来的发展让王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感到绝望,工作了半年,工资没有涨一分,房租却增了200元,这让王刚每月剩不了几个钱。

  留在北京一直是王刚的梦想,房价的一涨再涨把他的信心和希望完全给击碎了。“我工作一年后去看过好几次房子,每次经过房屋中介的时候,看到都是百万元以上的标价,完全就没信心了。”

  最让王刚受不了的是,一起合住的3个人都靠父母出首付买了房搬出去,这让他很是羡慕。“每次在电视上听见房价上涨的新闻,我的心就像被刀子捅了一样,太不是滋味。”为了能在北京生存下去,王刚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1点,原本不胖的他已经瘦了十几斤。3个月前,过度劳累让王刚病了,这一病让他几乎花完了所有在北京攒下的积蓄。

  “回来吧,几个朋友都给我打电话,我还是心不甘啊。”一心想留在北京的王刚被公租房吸引了,“北京这边申请难度太大了,我看我还挺符合重庆这边公租房的申请条件的。”王刚最近也在关注重庆公租房的消息,比较之下,最终回到了重庆。

  “重新开始吧,还好有几个兄弟伙老乡照顾。”王刚打算先暂时群居在老同学这里,“过几天我去找房子,等公租房盖好了我也要申请。”

  本组文/本报记者 戴宇 实习生 林杰  

  公租房让不少在外闯荡多年的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看到希望

  今年1月,本报曾持续关注过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蚁族”———大学毕业的低收入聚居群体。8个月过去了,又一批新的“蚁族”加入,他们中有的是今夏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有的是被重庆公租房吸引而“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的往届大学生。

  他们的回流,让重庆“蚁族”的数量扩大、居住地更加分散。

  新闻纵深》

  重庆高校周边和城中村

  成“蚁族”主要聚居地

  在江北经营蚁族公寓的陈力最近也常遇到从北京、上海、广州回重庆的年轻人,20间公寓也成了抢手货。“年初的时候走了一些,现在又有不少回来的,现在租房间要等,一般都签的半年,也差不多是公租房对外申请的日子。”

  鸳鸯片区和大竹林片区的公租房都已陆续封顶开始装修了,这条消息正成为所有新老蚁族关注的焦点,也吸引着不少外地蚁族加入重庆蚁族的群居行列。而蚁居的地方,年初的时候,一部分聚居在各大高校校内及周边,以九龙坡黄桷坪,沙坪坝童家桥、磁器口、沙杨路,南岸四公里、回龙湾为主。而另一部分蚁族则主要聚居在中心商圈附近的城中村或城乡接合部,以石桥铺、白马凼、高庙村,渝中区九坑子、十八梯为主。8个月后,重庆蚁族居住范围逐步扩大,呈继续分散的趋势。因为性价比高,沙坪坝的磁器口、石桥铺的白马凼、杨家坪的滩子口、渝北的松树桥目前是重庆蚁族聚居较多的地方。

  联英人才专家曾华认为,重庆的公租房也正成为吸引蚁族回流的重要原因,“不仅能解决住的问题,还能圆了蚁族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曾华也建议蚁族们,虽然是从基层做起,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艰苦只是暂时的,经过个人的努力和拼搏,脱离“蚁穴”的一天并不遥远。

  面对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少打拼的年轻蚁族已开始考虑离开“北上广”,回归二三线城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611人参与),77.3%的人表示支持城市“蚁族”离开大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就业。15.9%的人认为“不好说”。只有6.8%的人明确表示不支持。

  而在自称是“蚁族”的受访者中,愿意去中小城市工作的比例更高。高达87.7%的“蚁族”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就业地,会考虑去中小城市,表示“不会”的“蚁族”只有2.4%。调查数据也显示,69.6%的人表示,青年选择二三线城市应首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前景”,69.2%的人认为首要考虑“能否获得幸福感”,65.5%的人认为应首要考虑“能否发挥自己专长”,54%的人表示应考虑“能否更好地照顾父母”。

  “蚁族”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北大学者廉思认为,要留住人才,二三线城市首先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在硬件上完善配套设施,同时也要从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养老上,给大学生以“安全感”,让其落地生根。

  调查》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就业地

  近九成蚁族考虑去中小城市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重庆 公租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