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内,塔架内部正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截至记者发稿时,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各大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已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长三丙火箭承担发射任务
任务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现场看到,此次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塔架,是发射场的二号塔架。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总工程师陈秉理介绍,二号塔架用于带助推器火箭的发射任务,由于此次发射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捆绑有两个助推器,因此“嫦娥二号”发射任务就由二号发射塔架承担。
据探月二期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积累工程经验,并深入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它原来是“嫦娥一号”任务的备份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技术改进。整个二期工程,是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任务架桥铺路。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告诉记者,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相比,嫦娥二号卫星将直接被发送至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对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也因此需要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此次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捆绑有两个助推器,起飞重量345吨,以发射重量约为2480公斤的嫦娥二号卫星。
整个“嫦娥二号”任务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共同完成,发射场是最吸引公众眼球的一个系统。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五大系统组成,主要完成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火箭测试及加注、星箭测试技术勤务保障、火箭飞行主动段测量控制等任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现已全部就绪。届时,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三号丙火箭将腾空而起,把嫦娥二号卫星直接送到地月转移轨道入口。
瞄准“零窗口”发射
准点发射可使卫星变轨效率更高,节省燃料
据专家介绍,探月卫星的发射日期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日月的运动规律、太阳对飞行过程中能源采集的影响,还有发射场的气候、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和卫星能力的限制等,要综合这些因素来选择发射窗口。像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窗口,一年大概也就三到四次机会。
此次“嫦娥二号”任务,仍将瞄准“零窗口”发射,以提高嫦娥二号卫星在轨紧急处置能力、增加卫星深空探测内容。
“所谓的‘零窗口’,可以看成是在定好的发射时间正负一秒内发射出去。但一般来说,‘零窗口’其实也有一定时间宽度,要瞄准窗口前沿发射。这样的准点发射,送到轨道后卫星变轨时效率更高,更节省燃料,后续的工作也会更加顺利。”陈秉理介绍。
此前,嫦娥一号卫星由于实现了“零窗口”发射,节省了120公斤卫星燃料,使卫星寿命延长了4个多月,成功进行了任务扩展阶段的试验,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技术数据,最终还实施了主动撞月。
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介绍,“零窗口”发射很难,需要几大系统协同,任何一个系统出问题都不能实现。“零窗口”发射分前沿和后沿,如果按窗口后沿发射的话,要比“零窗口”发射多用大概100公斤燃料。
“此次任务要求‘零窗口’发射,这就要求我们气象系统对发射窗口的雷电、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和云量等气象要素进行精准、细致的预报,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担任此次任务首席预报员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江晓华说,为确保“零窗口”气象保障及时准确,预报人员翻阅了近10万张历史天气图,开展了雷暴、降水、高空大风、逐时气温预报、连阴雨等多个专题研究,系统梳理影响西昌发射场的各类天气系统。
目前,发射场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保五大系统密切协同,直指“零窗口”发射。
发射能力提升
7天内完成发射塔架发射后恢复和状态转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新一轮高密度任务期,全年预计将执行8次卫星发射任务,这对发射场的组织指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状态转换、后勤保障等工作都提出很高要求。
此前,9月5日鑫诺六号卫星成功发射,9月12日“嫦娥二号”任务火箭便转往发射阵地。
“能在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二号发射塔架发射后恢复和状态转换,在过去是从没有过的,这是发射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科技人员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作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说。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射中心已先后完成发射场空调系统、常规加注系统、卫星测试厂房氮氧站、场区试验接待站等一系列设备设施改造项目,测控通信系统大量更新设备,气象系统引进了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2.5万亿次/秒,同普通计算机相比,进行一次预报的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了一个小时。
链接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跻身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
从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截至“嫦娥二号”任务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57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是国内唯一能够发射低温燃料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月球探测卫星,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组建40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颗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的六大跃升,能够执行多轨道、多射向、多类航天器发射任务,各项软硬件已与国际接轨,跃居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列。
(本报记者 余建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