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如果说,车延高(博客)是时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纪委书记”,当不为过。
10月1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成为话题人物。他的一篇并未收录在获奖诗集里的诗作———《徐帆》,被网友戏称为“羊羔体”。
11月8日,在动身前往浙江绍兴领奖之前,车延高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
意外获奖
“网友提出‘羊羔体’,没有什么恶意。这么称呼,大概是用我名字的谐音……我希望不管持何种意见,大家都要认真看我的作品,瞄准了,才能击中我的要害,我也才知道该怎样去完善自己的创作。”
羊城晚报:您是从什么时候与文学结缘的?我们看到您的创作还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等,与诗歌比,哪个更重要?
车延高: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当时一位战友写的新闻报道成了我开始文学创作的启蒙。从1977年到1979年,我写了四十多篇诗歌和散文,可是投出去后,收到三十多份退稿信,最后才在《青海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组短诗,一共三首。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从此以后,就算正式步入了业余创作。其间写过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和电视专题片,也获过奖。从2005年起,我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爆发期”,发表作品490多篇。应该说诗歌、杂文、散文在我的创作中都很重要,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羊城晚报:您在这之前参与过鲁奖的评选吗?获奖后心情如何?
车延高:这次是第一次参与。我这本诗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他们推荐我申报的。说实话,没想到能得奖,有些意外。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自己的诗歌风格和水准?《徐帆》、《刘亦菲》这几首写武汉籍明星的诗被公众质疑,说这是“多敲几次回车键,一首诗就这么诞生了”,您怎么看?
车延高:我写诗,一是想让诗歌有一双顾盼生情关爱社会的眼睛;二是让诗歌有一对灵动的翅膀,寄托人们对唯美的追求;三是让诗歌在古代和现代之间行走,把古典艺术的珍珠系在现代新诗的项链上。我觉得,《徐帆》这首诗采用了第一种写作手法。
这里要说明一下,《徐帆》不是我获奖诗集里的作品,是今年9月我为《大武汉》杂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我一共写了三个武汉籍的演员,还写了《谢芳》、《刘亦菲》。这里面有一个误会。《徐帆》这首诗原本37行,由于微博(http://t.sina.com.cn)字数的限制,网友贴出来后只显示了前8行,大家一看鲁迅文学奖得主就写这样的诗,自然要质疑。另外,我写徐帆时笔法稍有一点诙谐幽默,这有些有违惯例,再加上我的身份可能使大家有一种习惯认定,好像官员就应该是正襟危坐,可我在写作时恰恰要追求诗歌的纯粹性,力求不端架子、不板面孔,可能是这些原因引起了争议。
羊城晚报:创作最重要的应该是“自我”,但您的诗比较多是以“我们”而非“我”为主体,体现的是“共同的社会追求”,而非一个诗人的独特人生体验,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车延高:诗歌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个人珍藏,不是敝帚自珍。因此,我认为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心,才能找到共鸣点,才能使作品具有深度和感染力。当然,一个诗人离不开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的视角是多方位的,作品不可能是一个方向、一条路径、一种风格,但还是不能只陷入个人的小情绪,更不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羊城晚报:关于“羊羔体”这样的“总结”,您有何看法?
车延高:就我自己的情况看,网友提出“羊羔体”,没有什么恶意。这么称呼,大概是用我名字的谐音,大家觉得这么叫便于记忆我的诗歌,挺有趣,也契合了网络文化特征。我希望不管持何种意见,大家都要认真看我的作品,瞄准了,才能击中我的要害,我也才知道该怎样去完善自己的创作。
双重身份
“我认为,从事公务员工作和写诗不矛盾。官员热爱文化本来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双重身份在一个人身上不是非此即彼,例如诗歌创作需要真情,对老百姓的事,我们也要付出真情实意去办。”
羊城晚报:作为一名业余创作者,您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令人惊叹的。这是自身的天分、勤奋使然,还是与您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关?
车延高:我从1977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一直没断,出版了《日子就是江山》、《把黎明惊醒》、《向往温暖》三部诗集和一部散文集《醉眼看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我确实占了一些便宜。
中国现代新诗走了近百年的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和优秀作品,他们都是没有收过我学费的老师,为我搭起了一架又一架的梯子,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创作,这是我今天能写出一些自己满意作品的重要原因。另外,这次评奖是以三年内出版的一本诗集参评,最近三年的作品要占三分之二,这样就把一批优秀的诗人挡住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也占了便宜。能否得奖是由评委们决定的,作者的意愿和身份不可能强加给评委。
羊城晚报:“成为诗人”与“身居高位”会有矛盾吗?获奖后被文学界人士质疑是否因官得名,又可能被官场中人质疑是否不务正业,觉得委屈吗?
车延高:我认为,从事公务员工作和写诗不矛盾。官员热爱文化本来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官员热爱文学,搞业余文学创作其实也自觉养成了一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丰富学养,提高综合素质。从这方面来看,我觉得官员业余写作其实也是“务正业”,因为对官员的要求是既要有执政能力,也要有执笔能力。如果有更多的公务员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这比边缘、冷漠、远离文化要好。当然,我既然选择了业余文学创作,就不能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工作我要尽心尽力做好,业余文学创作我也要坚持。
羊城晚报:一面是理性的官员、一面是激情的诗人,在公众眼中这有点“分裂”,这种矛盾存在吗?
车延高:写作时我会从官员的角色里跳出来,我曾说过“进入文学创作我就是个‘独行侠’”。官员这个角色不可能给诗人带来想象力和灵感,在创作中我要力求自己手中的笔服从艺术创作的要求,在这时候,职业身份和业余作家是没有关系的。双重身份在一个人身上不是非此即彼,例如诗歌创作需要真情,对老百姓的事,我们也要付出真情实意去办。
羊城晚报:会触及“负面”题材吗?
车延高:有啊。我写的揭露性的东西其实也不少,只是这本获奖的诗集里没有太多收入。此外,我有很多写底层生活的作品都是带着真情实感去写的。一是我自己也来自基层,二来我也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朋友。接触他们,既可以收集文学的素材和灵感,也能知道他们对于公务人员的期许。
羊城晚报:从公众的反应来看,人们其实是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不满,对文学奖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官员的普遍成见,都投射到您身上了。这样一股怨气,是否让您措手不及?
车延高:网上对我的评论扑面而来,开始确实是始料未及,压力很大,但对这种反应我能理解。一是事情发端于一个误会,就是《徐帆》这首诗没能完整地流传,自然要引起争议。二是网络效应使然,容易形成热点。三是社会上确实存在权钱交易、权利交易的腐败问题,容易引起大家的猜测和不满。事情发生了,我的态度是应该冷静思考,作为一名公务员也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