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灾区重建系列特别报道——四川再起专题 > 正文
三年一瞬间(之九)
三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陇南文县遭受空前劫难,房倒屋塌,山河破碎,松动的山体到处隐藏着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三年后,一条条泥石流构建成了排导堤和拦挡坝,一座座滑坡山体被“加固”,一片片防护林绿染山川……
编制规划 重整破碎山川
“5·12”大地震中,仅文县境内便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点2658处,涉及全县20个乡镇305个村。地震造成民房、耕地以及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毁坏,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5亿元。
地震发生后,文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业务人员,行走在坍塌的大地上,对全县灾毁耕地灾情、地质灾害等进行调查统计。与此同时,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甘肃内蒙古两省区专家组,对文县境内现存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5·12”大地震引发的重要隐患点进行实地调查、评价,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汶川地震甘肃灾区陇南市文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甘肃省陇南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文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文县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搬迁避让实施方案。
经相关部门审批,文县灾后重建防灾减灾项目有113项,总投资3.74亿元,其中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综合治理项目48项,总投资2.66亿元。文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由此全面开工建设。
齐头并进 治理地质灾害
文县关家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是文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地处文县县城以北的关家沟,是一条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排导沟横穿县城,沟口位于县城西北角,对县城造成极大威胁,历史上关家沟曾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5·12”地震后,关家沟新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松散体物质,原有的防治工程已不能满足防灾需要,对文县城关镇形成了很大的威胁。灾后重建中,文县对关家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实行综合治理,利用国家灾后重建资金1759万元,先后建成了10座拦挡坝、2950米长排导堤、1000亩防护林、255米简易道路。通过关家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关家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善,不断恢复植被,绿化山坡,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减轻了泥石流灾害隐患,降低了泥石流灾害的危害和危险性,有效保护了文县县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达到了减灾防灾的目的。
总投资1350万元的文县玉虚山滑坡、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是文县地质灾害减灾防灾项目的又一“重头戏”。玉虚山地处文县县城以北,水土流失严重。受“5·12”大地震的影响,玉虚山流域山体松动,滑坡、崩塌变形加剧,潜伏着巨大的泥石流灾害隐患,威胁着城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后重建中,文县实施玉虚山滑坡、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主要措施是实施坡面绿化工程,绿化面积920亩。
就在文县城区北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地实施时,城区南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也齐头并进。文县南山康家崖滑坡综合治理,是城区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总投资达1500多万元。康家崖滑坡位于文县县城白水江南岸,滑坡区地形地貌复杂、坡体陡峭,是汶川地震松动边坡岩土所形成,犹如一把悬剑,严重威胁着城区安全。灾后重建中,文县实施康家崖滑坡治理,治理主要措施为削坡减重工程、锚固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支挡工程、截排水工程。采取招标的方式,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康家崖滑坡治理工程。随着这项工程的全面竣工,消除了大规模滑坡隐患,稳定了滑坡体,栽植了植物,改善了局部生态条件,安装了“心形”的霓虹灯,做到了人文、景观、技术三结合,实现美县、亮县的目标,保护城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开花 疏通沟道保安全
文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采取城乡齐头并进,东西南北全面开花的措施。绝大多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农村,遍布全县18个乡镇,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12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6项。投资925万元的文县汉坪嘴滑坡治理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文县梨坪乡龙巴河泥石流治理工程、尚德镇屈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投资1398万元的文县桥头乡燕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投资1800万元的文县口头坝乡长丰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等等,随着这些大工程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大大改善了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文县城关镇村民刘雄告诉记者,2008年5月17日,“5·12”大地震过后第5天,关家沟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泥石流,地处下游的城关镇部分交通被冲毁,村上房屋受损严重,村民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村庄和农田安全,关家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前,村民每年都要集资开挖疏通沟道。以前,每逢夏秋暴雨时节,村民们天天担心村庄和农田的安全,而现在,关家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农田安全有了保障,村民心里踏实多了。
本报记者 张志华 通讯员 刘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