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彭丽媛在联合国相关高级别会议上用英文演讲。新华社发 彭丽媛在联合国相关高级别会议上用英文演讲。新华社发

  京华时报讯 当地时间2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在纽约连续出席联合国有关高级别会议,一天之内发表两场英文演讲,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对女孩的教育以及对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生命健康的关注。

  当地时间26日下午,身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的彭丽媛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每个妇女、每个儿童”倡议高级别会议开幕式。

  潘基文在会上宣布启动联合国“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发起仪式。

  彭丽媛致辞时表示,关爱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是对人类未来最重要的投入。这些年来,通过同政府和社会力量协作,中国的防艾宣传员和社会著名人士多方筹资,为艾滋孤儿开办学校,举办夏令营活动,提供免费治疗,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多次走进中国高校,鼓励青年学生加强防范意识。他们的无私关爱可以成为艾滋孤儿对抗病毒的最好精神疫苗。

  同日下午,身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的彭丽媛,还在纽约应邀出席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高级别会议。

  彭丽媛致辞时表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对实现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具有基础性作用。教育要关心妇女和女童,中国的“春蕾计划”帮助了300多万女童重返学校。教育要倡导公平公正,要采取更多倾斜性政策,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教育要面向青少年,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道德和品质。

  ■演讲

  回忆父亲帮村民识字

  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高级别会议上,彭丽媛表示,作为教科文组织的“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和一名母亲,自己对人人享有教育的承诺永不改变。

  彭丽媛在发言中讲述了她的父亲曾生活在中国一个非常小的村庄里。在那些岁月里,许多村民都不识字。因此她的父亲开办了一所夜校帮助他们识字。在他的帮助下,许多人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帮助下,许多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读报;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妇女开始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她曾经被问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她说她希望所有的儿童、特别是女童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她的中国梦。她相信有一天“教育优先”将不再是一个梦想,它将变成这个星球上每一个妇女都能享有的现实。

  谈及帮助艾滋病孤儿

  在“每个妇女,每个儿童”高级别活动上,彭丽媛讲述了2006年她作为中国预防艾滋病大使第一次到贫困的农村第一次见到全家感染艾滋病并失去父母的五岁男孩高俊。

  她向在座嘉宾介绍,当时的情况让她心碎,随后在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帮助下,高俊健康长大。后来再见到高俊的时候,他看起来长高了,也变得更快乐。“他和我一起参加了一个叫‘永远在一起’的公益活动。他告诉我,他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我希望他梦想成真”,彭丽媛说。

  ■延伸

  彭丽媛公益“大使”之路

  彭丽媛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除去“第一夫人”的身份,她在这两个“大使”任上尽职尽责,也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彭丽媛的公益之路开始的很早。

  2011年,一则有关反艾滋病歧视的公益广告面世。广告只有30秒,彭丽媛微笑着和几名艾滋病儿童一起说出“我们”,告诉大家“没有歧视,我们在一起”。

  这是中国反艾滋病歧视流传最广的一则公益广告。

  次年,彭丽媛再次拍摄了一个近6分钟的预防艾滋病宣传片。

  更早以前,2004年彭丽媛曾担任首批“为了明天爱心大使”,致力于预防青少年犯罪。2007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彭丽媛联合其他十几名委员提交了《关于设立青少年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的提案》。

  2006年,彭丽媛出任中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一张彭丽媛把年幼的艾滋病患儿抱在怀里喂饺子的照片打动了很多人。2007年,彭丽媛成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宣传形象大使。2009年,彭丽媛被聘为控烟形象大使。2011年6月,彭丽媛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抗击结核病和艾滋病亲善大使”。2014年3月,彭丽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这是她在医疗健康领域之外,在妇女儿童领域接过的又一公益大使重任。

  综合新华社电中新网联合国官网

编辑:SN123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不宜片面强调“性别平等”

性别的不平等是个历史现象,也是个文化现象。社会发展,不会允许某个性别无休止地拔高自己到地位。行政权力干预性别平等,好处固然多,但后遗症也不少。现在,女性地位被人为强调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也不少。不少家庭悲剧的产生,与女性的强势不无关系。

校长骂人,院长敢断绝关系吗

师生交恶、升格为网络话题,对彼此来说都有些尴尬,诿过于社交平台似乎能捡回一点面子。但师生关系的确也到了一个该反思的时刻。人大的“绝交门”,因学生在朋友圈批评某些老师、本校历史系以及北大[微博]历史系,出语有些情绪化比如多次说对方是“垃圾”。

他被组织关怀,你们兴奋什么

这样的集体兴奋,这两年经常发生,甚至在某些时候这种兴奋堪称狂欢,有幸灾乐祸的,有鞭尸的。我对这种兴奋和狂欢抱有理解和同情,但还是认为意义不大——就好像,某人得到一个处分,世界可以变得更好似的。

书记局长不和,干部听谁的?

中国的干部似乎天生非常有“个性”,融合程度差,书记与局长关系处得好的少,不相互拆台已是“大幸”。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关干部需要在党政主官间“周旋”,弄不好就是“老鼠进风箱”。这种两头受气的感觉,对于“双主官”单位的机关干部应该都不陌生。

  • 刘洪:重庆经济增速怎又是全国第一?
  • 南京虐童案中案宣判之后还需反思
  • 不要信之月饼民间美食故事
  • 金庸小说中对谁最不人道?
  • 藤井树:观看《港囧》的N种姿势
  • 卢悦:婚姻里那些需要看透的真相
  • 探秘世界四大石阵之谜的石缸平原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