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国”沾沾自喜不若争做强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8:06 新华网 | |||||||||
朱理章 2006年2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我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一文称,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343个单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777个单位可以授予硕士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有100多万人,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已超过100万人。最后说:“这一现状表明,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
笔者以为,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增多,博士生、硕士生数量众多,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而沾沾自喜,更是大可不必。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幅员广阔,如果单纯以数量排名,中国在许多指标上即使不是世界第一第二,也往往名列前茅。这种由中国国情带来的数量上的“大”在某些特定领域虽然能够代表国家实力,但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反映真实的发展程度。如GDP总量,200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国,可谓“大”矣。可从人均说,则只有全球平均的1/5,排名在120位以后,称“大”就没有多大意义。但我们有些国人却就是对这些“大”感兴趣,沉浸在对“××大国”的自诩上不能自拔。以此次“研究生教育大国”为例,我国学生人数3.2亿,学校总数68万所,教育规模为世界之最,研究生绝对数量多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能代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真实水平吗? 总量大,并不是质的体现。在很多情况下,以“大”作为追求目标或宣传内容时,容易掩盖质量问题,甚至引发质量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这几年发展的确很快,但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教育质量的降低,尤为社会所诟病。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求大、求多,招生数量逐年扩大,数量上的升幅度持续居世界第一位,但师资力量建设和硬件建设却严重不足,使“批量生产”的学生“质量”大幅下降。在个别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例已经达到“一个茶壶卅个杯”的严重失调程度。面对这种情况,还以研究生人数多自命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岂非贻笑大方? 当然,量的增长也很重要,但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客观科学的态度促进事业发展。这里有个正面的例子:2005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47.6万件,商标申请量达65万件,两个数加在一起,位居世界第一位,也创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的历史之最。这些数据很有意义,它说明我国自主创新取得长足进步,知识产权意识大大增强。但有关方面并未以此自封“知识产权申请大国”,而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个领域,创新的“含金量”并不高,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创新方向。试想如果相关人士对“知识产权申请大国”的桂冠也盲目乐观,又怎会有这种清醒的认识和积极进取的姿态? 纠正对“大国”盲目乐观的心态,并不是不能用“大国”二字。像“发展中的大国”、“负责任的大国”,这些中性客观的称谓就很好。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事事称“大”、更不炫耀性地称“大”,应当更多地注意发展中的不足,力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把中国这个大国,真正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