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座位都该是老人的“专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9:36 上海青年报 | |||||||||
□赵志疆 “面对着整车人,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冷漠。”身患癌症的老人朱祥林用颤抖的嘴唇回忆了心碎的一幕。十多分钟的时间内,朱祥林老人手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有人能让出一个座位,换来的均是冷漠的双眼。(2月21日《东方早报》)目睹这个场景,人们忍不住要问,给老人让一个座位到底能有多难?
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主动让座的人,所提出的原因是“别人不让,我也不让”。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每一个人都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身上,把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自觉与自律,这样的结果是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变成了绝望。公交车上的乘客们再次一同见证了这种转变。 每一位乘客都认为应该有人给老人让座,但是每一个人似乎又都有理由为自己没有让座去进行开脱。后排乘客看着前排乘客,前排乘客看着“老弱病残”专座,在这次并不复杂甚至谈不上任何付出的援助中,所有人都袖手旁观、互相推诿,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沦为了一名麻木的看客。 有人将事情的发生归咎于专座不专,进而建议采取强制力来保证专座专用。这样的建议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更应该看到,公交车里的这一幕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流失,以及公共道德的滑坡,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强制专座专用是远远不够的。道理很简单,专座只有三个,如果同时出现了四名需要照顾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让一次座,对于一般乘客来说并不会损失什么,但是得到的却是公众的尊重与认可。尊重他人、体贴他人,不妨先从让座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