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因为“最感动”,所以“最痛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7:44 新京报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曾诵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2004年3月14日,他又道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在昨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他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又说:“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这些话语,令人回味。

  而就在昨日,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关于“回顾过去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
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的提问时,温家宝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人民的儿子。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人民。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

  一个“最感动”,一个“最痛心”,坦诚、清醒、动情。总理所感动的,是人民的支持,也正是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清醒;所痛心的,是民生之多艰,也正是“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忧患。虽是寥寥数句,体现的仍是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意识与责任意识。

  把“最感动的”放在心上,把“最痛心的”扛在肩上。“最感动的”令我们有力,“最痛心的”促我们前行。在当下中国,这“最感动的”,正是有关改革、发展的动力因素及正义表征,也昭示着改革与发展不能偏离公众意愿;这“最痛心的”,则是有关改革、发展进一步推进之时所应解决的重中之重,也昭示着改革与发展所无法避开的民生问题与民本观念。毫无疑问,不论是“最感动的”,还是“最痛心的”,都昭示出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民意的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机遇。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发展之后,改革已经成为基本共识。正是这样的共识,使得中央政府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获得了公众对政府的支持,也正是基于这种支持,公众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愿意建言、勇于批评。因此不论是医改、教改、房改还是反腐等,无不引起全民关注与讨论,也更引起了政府部门对民意的吸纳与尊重。改革也正因此,才呈现出它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公正性。

  而与此同时,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一方面,当前面临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新阶段,改革的难度加大,复杂性加深;另一方面,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开始一一呈现。总理所痛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均列其中。它们既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更是改革与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责任所在。因此,如何以更大的智慧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无疑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历史挑战。

  因为“最感动”,所以“最痛心”,这才有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的勇气与担当。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