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竞争力报告是一个“伪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00:08 红网

  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今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对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计量和比较,前20强依次是:香港、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高雄、澳门、新竹、基隆、宁波、苏州、台南、天津、厦门、大连、无锡、沈阳、青岛。(见新华网3月20日)

  笔者丝毫不怀疑做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美好初衷:寻找阻碍城市发展的“痼疾”,理顺
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这种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笔者还是对这种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城市竞争力研究没有从城市竞争的角度入手,而是大而化之的进行操作。这种罔顾竞争关系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只能称为城市发展现状研究,已不再是竞争力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城市

竞争力的起点大多都是建立在IMD—瑞士洛桑国家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这种理论对于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或许还可以,但如果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上来,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国内的种种质疑之声也证明,不从国情出发、不注意地域性和相关竞争性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很难服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首席竞争力分析师张金昌先生曾经说过:“有竞争才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就谈不上竞争力”。这种认识同样适用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为了某一目标或利益而进行的争夺或较量。一个竞争关系的成立最起码需要有三个要素:利益独立的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只有这三个要素具备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竞争力的大小。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你对北京和天津、上海和苏州、深圳和广州之间进行竞争力评价,我完全同意。但是如果你对澳门和沈阳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我就要说了,这有可比性吗?二者一南一北,很难说存在什么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把二者放在一个框架之内进行竞争力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城市之间进行竞争力评价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没什么竞争关系,那竞争力又从和谈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关系必须成为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前提条件,丧失了这个前提,竞争力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美其名曰“竞争力”,也难免落下偷换概念的笑柄。

  当然,笔者提出以上异议,并非全盘否定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相反,对这些为了中国的城市发展而殚精竭虑的专家学者们,笔者充满了敬意。尽管如此,并不代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就完美无暇、无可挑剔。如果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再细化一点,能够更多的从地域竞争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想这样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将更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若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