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还有什么比网意更接近民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4:58 红网

  日前,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某报的论坛上就网民与改革的问题发表看法,“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因此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见4月12日《信息时报》)

  就在4月11日,新华社的《半月谈》杂志还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
中南海》为题,报道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也在网上了解民意的新闻,体现了执政者与时俱进、广纳民意的胸襟。新闻一石击起千重浪,获得网民们的广泛赞誉与支持。今天,就听到专家的不同声音。

  有不同声音是好事,敢于在一边倒的声音中发表不同意见更是难得,精神可嘉,但是勇气归勇气,事实归事实,樊纲先生对于网民的蔑视是值得商榷的。应该承认,“网民(或者称为网意)不能代表民意”这个判断似乎也难以驳倒,关于什么是民意,从来就有很多辩证的判断,或者说存在着相当的争议,它不是绝对真理。但是,如果说网意不能代表民意,那请樊先生告诉我,还有什么比网意更接近民意?

  权威声音?我们的社会什么都缺乏,但从来就不缺乏权威,权威的声音永远是垄断着几乎所有的传播资源的强势声音,结果我们发现不但从来就把

为人民服务的机关,难以做到听民意恤民情顺民心,就连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权力机构有时也难免脱离民意;专家声音?民主社会是一个专家的社会,他们高高在上,占据着强大的话语权,可是纵观近年来国内专家的表现,委实令公众有些失望。他们或故作惊人之语以示深奥,或昏聩颟顸不知所云,或依附权势甘作犬儒,或跻身利益集团为其代言……去年底,著名学者丁学良质疑
中国经济
学家的学术水平就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而作为社会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更是寥若晨星,声音微弱……

  而互联网呢?或许那些妖魔化互联网的专家首先别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网民已达1亿多。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如果1亿人的声音都不能代表民意,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接近民意?这里要提醒樊纲先生的是,在这1亿多的网民中,或许真正在田里干活的农民,或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并不多,但是网民们也不是孤家寡人,他们也有在田里干活、城里务工的农民父母兄弟、亲戚朋友,他们也会为农民、农民工代言,不信就看看有关农村新闻的网评吧。

  一个人的意见也许会受到个人利益的浮云遮蔽而失之于偏颇、偏激甚至是荒谬的,但当发言的基数的几何级数增大,千千万万不同阶层、不同学力、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人同时发言时,其总体思路与意见是平和的、理性的、清晰的,民意也就显露出来,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网络传播正日益成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平台、方式之一,它必将对未来的社会经济、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政府、专家都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在时下,如果网民能“左右”政府政策走向,那真是一幸事,专家应对此感到高兴才是,没有必要惶恐不安。

作者:练洪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