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本中国:新文化的构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5:49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永年

  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了眼下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但是,细想一下,需要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毋庸置疑,中国正在崛起或者已经崛起。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呢
?不难发现,目前还基本上只是经济上的崛起。

  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包括诸如经济那样的硬性指标和文化那样的软性指标。在中国的这个发展或者增长过程中,相对缺失了以文化为基础的软性力量的发展。因为没有文化上的崛起,中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对内政和外交构成了一些挑战。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追求开放,追求财富。但社会财富的积累并不一定会自然地导致文化的崛起。走向富裕的过程也有可能伴随着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回答一些人类最为基本的问题:为了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对一个总体上说仍然是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还是个硬道理,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是可以用经济方法能够得到解决的。人并非是经济动物,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上下功夫。

  提倡内部文化崛起的意义在于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新的生活价值取向,一种新的认同感。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在赋予生活新的意义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一种软约束。提文化的崛起就是要造就一种新的文化来节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西方国家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也是除了贪婪之外还是贪婪。但后来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大众政治参与的发展,原始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得以遏制,得以软化,以钱为本的社会开始添加上以人为本的色彩。

  内部文化崛起

  今天,人们大多把文化崛起理解成为文化的复兴。但

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如何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得以生存与发展?

  内部文化的崛起并不一定要“言必称希腊”或“言必称孔孟”。复古、穿长衫马褂不是文化的崛起。尽管传统可以继承也应当继承,但文化的崛起是要造就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文化。现在的总体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

信息化。这些变化已经自动地造就了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等。不管人们喜欢以否,这些新趋势难以抵挡。文化崛起的意义是,如何造就能够适应这些新环境并且能够抵消这些很多人称之为垃圾文化的一种主流文化。

  很显然,文化崛起并不是要回到从前。从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中可以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尽管人们可以说希腊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核心,但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现代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照搬过来的。西方文化是近代文化,是现代化的产物,甚至是后现代化的产物。从封建文化到专制文化,从原始资本主义文化到人本主义文化,从高消费文化到环保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方文化。

  文化的崛起应当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要追求文化的崛起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个新时代已经造就了什么样的文化,而又缺失了什么?文化并不高深,她是日常生活种种常识的综合体现。正因为是常理和常识,文化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作用。《论语》和《四书五经》等并不高深,是那些时代常理的汇编,因此才对当时的人所学习。

  现在提文化的崛起,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没有文化,而是说现在的有些实践有悖于常理。我们有增长的文化,但社会公平的文化还很欠缺。财富收入的不平等的分配,各个阶层之间相互隔膜和抵触。如果社会成员丢失了最原始的恻隐之心,到了小童落水,众人袖手旁观的地步,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和谐。

  西方社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所谓的激进知识界革命,因为人们意识到社会畸形发展,人类成了单向面(马尔库塞语)的人了。尽管后来又有保守主义的回潮,但西方文化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一个后现代文化的时代。总体来说,近代西方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之更人本化。

  片面的商业文化的发展,应当加以修正。这应当是文化崛起的契机。近年来提倡并为人们所接受的各种新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等应当说是一种新文化开始崛起的标志。

  这种新文化无疑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意在约束和修正贪婪的原始资本主义文化。今天提倡人本社会主义,是为了修正毫无约束的商业化社会的畸形发展,纠正片面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营造一个和谐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尽管人们从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人本主义的内容,但现代人本主义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不过,要这种新文化发展到能够制约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为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主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