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岸和平力量任重道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两岸春色关不住,尽管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交流层层设卡,对岛内举办国共两党论坛横加阻拦,对单纯的熊猫“团团”、“圆圆”亦看作“特洛伊木马”而拒绝登陆,但是国共两党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两岸经贸交流进一步提升的进程,在两岸民意的强有力支持之下,已经酝酿成势,前途远大。

  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
坛的人士时,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4月,中国

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迈出了其政治生涯中最重要一步,打破台湾政坛禁忌,应邀前往大陆与中国共产党缔结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今年连战以名誉主席的身份再次率团前往大陆,继续尽力推进国共两党交流和两岸经贸往来,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开辟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岛内和平力量的增长,正是两岸实现和平发展愿景、防止“台独”势力将两岸引向冲突对立的一大基础。

  刚结束的第一届两岸经贸论坛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它宣布的15项务实政策面向的基本是农渔产品进口、医师执业、增加签证口岸、台湾学历认证等具体层面的问题,但是追随连战赴会的台湾顶级工商巨子的公司营业额加起来,却相当于台湾地区GDP的48%。就在台湾“当局”宣称要搞“积极管理”的时候,大老板们却公然“不服管理”起来,商界精英几乎全部到北京参加与自己公司业务没有多少关系的会议。台湾商业巨子们是为了未来而开会,而不是为现在开会;他们集体的、无言的自力救济,他们沉默的公然不服从,在政治上等于挺蓝弃绿。

  国共两党目前合作交流所显示的内涵和潜力并不止于推进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两党的政治文化共识意义要更为深远。从近两年国共两党交流的情况来看,两党对于民族政治文化发展的共识或许要大大超过一般的估计。

  其中最为根本者,自然是两党对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共同认同,对复兴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目标的共同追求,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对“九二共识”的坚持。这是两党一切政治对话与合作的基础所在。就在此前不久的3月31日,国共两党在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联合祭祀轩辕黄帝,这是两党在事隔70年之后再度携手拜祖。此次连战访问大陆,亦前往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国共两党另一基本共识则在于为两岸民众谋福祉。胡锦涛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一个领导人,作为一个政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并再次郑重表示,凡是涉及到台湾同胞利益的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凡是向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都要认真履行。连战在致辞中说,我们都是有心之人,这个“心”,就是以人民之心为心。

  这一共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显示无论是希望重新夺回岛内“执政”位置的中国国民党,还是希望完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都深悉现代民主制度对于执政党最为本质的要求,那就是必须能得到大多数民意的支持。对于中国执政党而言,巩固执政基础的要害在于,改革必须改善民生,使占多数的工人和农民享受到改革的好处;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重新执政台湾的要害则在于,反对“台独”,拓展两岸和平交往的空间,并在民生议题上有所作为,树立与民进党不同的政治形象,从而争取多数民意。

  为民众谋福祉的共识显示,国共两党完全有可能跨越障碍来发展更广阔的政治文化共识。其实,最实质的问题并不在于意识形态。中国执政党有能力以关注民生的政治战略得到大多数民意的自愿支持。

  最实质的问题在于,国际上及台湾岛内有强劲的政治势力支持“台独”,这也是国共两党落实具体共识、推进两岸和平发展最大障碍所在。“台独”势力有自己的算盘,而且有在台湾岛内翻云覆雨的空间和手段。目前国民党在岛内的民意支持率已经高于民进党,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此前访美颇获成功,应该说形势有利。但国民党回归执政之路最大的危险在于,陈水扁在“终统”之后,可能会孤注一掷,以发起“防御性公投”的方式,绕过国亲两党占优势的议会,迈出“法理台独”的关键一步,将把两岸拖入冲突的局面。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挑战,无疑将很大程度影响两岸未来的和平发展大局。

  目前国共两党的交流与合作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未来无可限量。但这种求和平求发展的努力面临着“台独”势力的巨大挑战。要从容有效地应对挑战,安全度过2008年之前两岸关系的高风险期,两岸和平力量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