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如何“试点”决定着能否“脱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0:03 红网

  24日下午,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刘维佳介绍,很担心新农村建设“变味”。因为现在建设层层抓试点,方方面面抓试点,存在着试点与整体工作脱节的问题,这个结果导致试点好看不耐看,好听不可学。如果按这样的路子去抓,那可能试点就是试点,却没有示范的作用。(4月25日《新京报》) 刘维佳算说到点子上了!现在,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上,不是着眼于全局如何推进,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试点”上。

  “试点”是多年来被实践证明的抓农村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新农村建设如何抓也没有固定模式,各地都在探索,适当地抓些“试点”,可以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尽早地入门入道,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抓“试点”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这个“试点”该怎么抓能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试点与整体推进之间能不能出现脱节和如何引路的问题。这也是农业部最为担心的问题。

  本来在什么地方“试点”,应该进行一番调查后,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应该分不同档次不同类别进行“试点”。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有些地方倒来个简便做法,让各地申报,于是,就出现了争抢申报 “试点”的现象,而且上报的基本上都是本地条件较好的镇(村、屯),我所在的地区目前就出现了这类情况。据了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争来了“试点”就等于争来了“名”和“利”。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把新农村建设列入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而近期能够体现新农村建设政绩的就是“试点”成果,所以争来了“试点”,就等于有了一半的政绩;同时,国家和省的“试点”有投资、项目和其他物质上的支持,还有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关照,有利于“试点”成功,可以说争“试点”,名利双收。

  抓“试点”所以能名利双收还在于,所试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精心”策划的。在内容上,不少地方盯着那些立马见效的、抓了不白抓、能让上级领导看得到的村容村貌等表面文章,有的甚至“一个工作,几个部门都立牌子起名字”。在形式上,往往集中人力物力人为地培植超出常规的典型。某地区林业部门为了给一位抓新农村村建设“试点”的领导“壮脸”,专门选了两个屯搞果树绿化美化,花8万元用花岗岩制成了镌刻着“樱花屯”和“杏花屯”的两座碑,立于“试点”屯最明显的地方,并从外地弄来樱桃和杏树苗,让村民栽种于房前屋后。这样的“试点”不仅村民们不同意,基层干部背后也都直骂。

  这种带有名利双收色彩的“试点”,起到的是花瓶效应,其根源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在作怪,必然导致试点好看不耐看,好听不可学,使“试点”与“整体工作”脱节。如果全国各地都按这样的路子去抓,还有什么示范作用可言?

  据报道,农业部准备在全国抓30个县试点,1个县再抓1个示范村,2个联系点,这样的话,在一个县内,3个村有3种不同类型,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的特点,通过抓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全局提供一些经验,做出一些示范;另一方面,对这30个县农业部还打算通过30个司局领导包片的办法,使我们这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我真希望农业部在抓“试点”中,能够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牢固地树立

科学发展观,按照今年中草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农和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上来。在抓“试点”上,要用平常心去战胜虚荣心和浮躁心,用抓“试点”的精力去抓推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群众才能觉得典型可学能学,学了真有用,才会觉得新农村建设不务虚,而是实实在在的。

稿源:红网 作者:董宏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