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中国需要怎样的“黄金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09:22 新京报 | |||||||||
今后,最高售价可达两万元的天价“黄金书”被禁止出版发行。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少数出版单位片面追逐利润,在出版图书时选用黄金材质为载体,严重背离图书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 美国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写过一本《启蒙运动的生意》,从中我们了解到,法国启蒙运动的文化成就,是与那些“杰出的商人”和“伟大的商业”分不开的。考虑到追逐利
润与自私自利是人类更广泛的特征,所以在推销思想与知识方面,以谋利为业的书商往往比思想家们更有热情。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启蒙运动的始作俑者不是声誉日隆的狄德罗,而是出版商庞库克及其合伙人。正如《生意》一书所写:“以高风险博得高回报,这是启蒙运动出版活动的前提。” 笔者回顾这段历史,目的是想强调商业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从这方面说,我们并不反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配书籍生产的市场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惟利是图”对于我们社会的长久进步来说未必全然是件可以被指责的坏事。 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我们对“黄金书”的批评。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拿“书籍”与“黄金”相提并论。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归根到底,就是说书籍对于中国古代的老中青很重要,可以满足他们的两大快意平生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崇尚知识的今天,书籍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实现,同样关系到人类整体性的进步。正是在此基础上,英国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对知识普及满怀希望,并提出“通过知识寻求解放”的口号。相较之下,以“黄金”之名自诩的“黄金书”着实乏善可陈。 显然,这些天价“黄金书”对于普通市民甚至“中产阶级”来说并无意义。从本质上讲,那些以“99.9%黄金制成”、售价高达两万元的“黄金书”,不过是把黄金做成了书本的模样,而有机会将它们摆在家里的人,闻到更多是“金臭”,而不是书香。进一步说,即使是如媒体批评的“用于行贿”,这些黄金也算是“缺斤短两”,只是打上了知识的招牌后,它们便变得更加值钱了。 然而,明显人都知道,“黄金书”横空出世,背后更大的利益驱动是“书籍搭台,腐败唱戏”。如广告所称,这是“送给政界人士的礼品”。此时,“黄金书”里的“书”就像“注水肉”里的水一样,表面上仿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因为“以次充好”、“效用相悖”而受到了蔑视。因为知识以传播为目的,以让更多人分享与认同为效用,并不需要黄金来提升自己的价值,遑论充当黄金的奴仆、给黄金抬轿子? 此外,从传播角度说,古人写好书要“藏之于名山”,目的是呵护真理(知识)的种子,等着有朝一日开花结果;而现在出版商把好书“藏之于黄金”,显然多此一举,因为这些“经典”流播天下,早已家喻户晓。即使是为了“可以珍藏几百年”,在电子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这也不过是个不堪一击的噱头;而那些所谓“限量发售”,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以黄金埋葬书籍”。 如上所述,在十八世纪,一个天才的狄德罗身后有许多天才的书商,资本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并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此相比,我们今日所见的“黄金书”,可谓萎缩不堪,因为“黄金深处”并无可以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媲美的、可开今天风气之先的新思想、新乡土。从这方面说,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黄金书”,而是需要货真价实的“黄金书”。 □熊培云(北京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