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建设发烧症病因寻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00:05 红网

  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日前表示,全国城乡规划中存在5个主要问题: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城乡规划调控职能削弱、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村镇规划水平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5月5日新华社)

  姚兵提出加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来解决城乡规划中存在的5个问题虽有建设性,但鉴
于对外部的监管政策总能找到变通对策的国人来说,在事后监督上用措施显然是不够的。解决城市盲目无序建设这样的疑难杂症,还须从城市建设主体的主观内因上找原因,才能对症解决。在找病因之前,有必要在姚兵号脉的基础上对病状做进一步扫描。

  目前全国城乡建设存在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建设处于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的“发热高烧”状态。“广场风”、 “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席卷神州大地。全国竟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难怪外国人戏称到了中国就象走进一个大建筑工地。在城市建设如成吉思汗般横扫欧亚的气势面前,没有人知道城市未来的边界在哪里。

  城市盲目扩张直接浪费的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有人测算:按照目前的土地批租速度,13年后,

长三角将无地可用。全国建设用地每年占用耕地400万亩,由于粮食吃紧,近两年国家每年都要挖几百亿库存。眼下提出要建设12个城市群,还有未来潜在的15个城市群,加上农村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土地将进一步减少,不遏制城市建设的过滥,我们势必又将重回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代。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无限的人口膨胀中不堪重负,强迫拆迁圈地,对农民补偿偏低,更使社会稳定存留隐患。面对这些后遗症,令人不得不感叹:科学发展观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那么,造成城市建设高烧不退的病因是什么呢?

  其一是狭隘的政绩观。尽管世界

宜居城市的名单中全部是中小城市,但做大做强几乎是中国所有城市千篇一律的口号。做强上没有科学对待,却一味在做大上大甩手脚。唯恐城市不够大而沦为小国寡民让人瞧不起,认为“大”就是政绩,就可以为政治前途加分,总希望弄点形象工程给子民们留下“这是某某领导任期内建设的”口碑。当你看到一些城市新区野蒿齐人的荒地,孑然而立的零星建筑,就感觉有人为了政绩在扯着城市朝着荒野一路裸奔。

  其二是急功近利。自从银行管辖权上收以后,来自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柱。据统计,2003年上海的土地收入为216亿元,相当于上海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24%。象上海这样在经济上领跑全国的城市土地收入就占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其他经济发展不如上海的城市的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权重会更高。城市扩张有这么高的收益期待,自然成为急功近利者追求GDP增长的捷径。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解决自己一亩三分地建设问题比琢磨市场这只看不见手要容易得多。

  三是缺乏科学决策精神。缺乏科学的决策知识和民主决策程序才会在城市规划上没有整体兼顾,不能预见长远。拿北京来说,在2000年的时候,中心区实际用地范围就已超出了北京总体规划在2010年所确定的范围,而新编制的规划中到2020年都不能占用的土地已被占用完,寅吃卯粮的速度近乎“神六”。科学精神的缺失必须带来行动的非理性,“思想有多远,城市就能走多远”, “左”的作风依然可见,城市建设呈“大跃进”式突飞猛进。

  四是存在的腐败黑洞。城市建设涉及资金额巨大,少数人乘机中饱私囊。在媒体报道的腐败案件中,多数都有利用批租土地或工程建设牟利的犯罪情节。如王怀忠为了把阜阳建成“国际大都市”,耗资三亿多建一个国际大机场,从中腐败;刘方仁在

开发商的金钱贿赂下,竟然要贵阳市规划局按开发商的要求修改规划方案。

  城乡建设要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除了加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外,还要改革完善对地方领导的考核机制,把“宜居”性作为城市规划重点,并代替GDP作为考核城市领导者政绩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落实民主决策,对规划方案开展辨论、听证,进一步落实土地使上的群众举报体系的建立,加大反腐力度。但笔者仍然认为,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政治和科学修养至关重要,如果主观上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民主精神,再好的政策和监管措施都会走样,就算高烧降温,低烧还会再起。

稿源:红网 作者:汪贵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