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福生:过半居民“讳疾忌医”是社会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00:09 红网

  身体不舒服,五成六的广东人却不去医院看病,而是“自诊自疗”。日前,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广东居民看病就医情况”专项调查显示,36.8%的受访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即使是在办理了医疗保障的情况下,仍有52.5%的受访者不去医院看病而选择“自诊”,还有两成受访者,由于“医疗费用高”、“自己觉得病情不重”等,在医生要求其住院治疗的情况下不住院。(5月18日《南方都市报》)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贫民百姓自求多福的戏言。然而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保证没个头痛脑热?可生病去医院,这个谁都明白的道理对百姓而言,去不去医院、去哪家医院,还是要慎重考虑的。一是“难”——到大医院就诊,那里经常是人满为患,像是天天在赶“集市”。找专家看病,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有的甚至要等上几天十几天;二是“贵”——现在到医院治一个感冒都要花费上百近千元,不到万不得已,谁会“送货上门”、遭那份罪挨那种宰啊。

  可见,过半居民“讳疾忌医”并非有意与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而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使他们心存犹豫,令他们望而却步了。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城市居民尚且不能承受“看病贵”之重负,边远地区的农民就更“消费” 不起了。有些农民住一次院,差不多就要花去全年的收入。“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已经成为那些没有医疗保障的百姓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们通过探寻,认为这种“社会病”源于“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是医改不成功结下的“恶果”。通常情况下,公众和舆论往往只是指责医院赚取“黑心钱”,痛斥医疗腐败,却没有去探究造成医药费昂贵的深层原因,这对那些又要治病救人、又要挣钱吃饭的医院和医生来说,无疑是有失偏颇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以事业单位名义出现的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的绝对主体,具有垄断性的市场地位。但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暗地里容许医院“以药补医”、提高服务价格,从客观上助长了公立医院乱收费,也使这些医院高收费有了“路径依赖”。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不少公立医院虽然打着“事业”、“公益”的旗号,享受着各种税费优惠,但实质上已是企业化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了“潜规则”和生存之道。这种扭曲的医院体制,正是今天居民“讳疾忌医”的祸首。

  但不论怎样, 过半居民“讳疾忌医”,不敢去医院,绝对不是正常现象,是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更是社会的切肤之痛。它警示我们,医保的“社会稳定器”作用还微乎其微,保障职能也应该得到更科学的调整,实现国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还任重道远。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听任这样的“悲剧”上演,政府和社会将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当务之急,政府一是要采取得力措施废除医院自定的各种增收的“土政策”、“潜规定”,重拳整改医生收“回扣”等腐败问题;二是要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建设一批平价医院、便民医院,按医疗服务运行成本制定公平合理的价格,让弱势群体不再“看病难”;三是经费投入向基层倾斜,特别是要加强农村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逐渐改变上述两级医院财力难支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四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药厂将药品直接销售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减少中间环节,从源头上抑制

药价虚高;五是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尽快让广大低收入的民众拥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