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刘继忠:理性看待媒介“危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0:00 红网

  经常上网冲浪检索新闻,隐约地感到,类似于“专制遗风”、“野蛮的姐”、“杀人俱乐部”、“网络暴民”、“天价罚款”、“低俗”、“毒害青年”、“裸体时代”、“谢罪”、“揍你丫的”等“危言耸听”的媒介信息似乎充斥着我们的耳旁,飘荡在当今大众社会的角角落落。喧嚣已经是大众传媒时代的流行时尚。

  这个四处肆虐的媒介信息环境似乎拒绝理性,只要人类一思考,它就会发笑。所以
,在浮躁盛行的媒介生态内,有人愤青、有人抑郁、有人麻木、有人肆意“娱乐”。然而,不管你拒绝也好,欢迎也好,厌恶也罢,它似乎已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了解它的脾性、特点,会让人类更有效地驾驭它,从而让我们生活的更自在、自由些。

  大致而言,这类媒介信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媒介对客观事实评价时故作惊人之语,如“野蛮的姐”、“暴力抗法”、“杀人恶魔”、“变态少女”、“杀人狂”等,此类信息多散落在新闻报道、评论的文本之中,是记者们对事实的认知性评价。一类是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偏激认知,如“专制遗风”、“低俗”、“毒害青年”、“败坏道德”等,这类“危言”亦散落在新闻文本中,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有具体的消息来源,一般是有权、有势、有知识、有地位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一类是网友的“放言”、“质疑”、“厥词”,且多以标题的形式出现,如“教育部部长何时向国人‘谢罪’?”、“慎言‘网络暴民’”、“谁是诅咒短信元凶?”、“让人痛苦的‘原生态’”等。互联网释放了大众的话语权,此类“骇人之语”亦伴随着公众话语权的释放而肆意蛮长。

  虽然这些“危言”归属于不同的类别,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是,它们却使用了相同的话语表达技巧:以“骇人之法”吸引注意力,震动脑筋,以取得劝服效果。“骇人之法”是梁启超命名的,其实这种话语表达技巧,源远流长、古今中外皆有,也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恐吓法”、“故作危言法”等等,但不论是那种标签,均是利用了人性固有的恐惧和爱好新奇的两种心理特征。因而,媒介“危言”信息是消除不掉的。

  平心而论,媒介“危言”信息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引起注意,唤起觉醒,从而可能改变固有态度,乃至解决相关问题,形成新的文明模式。然而,媒介“危言”信息却是一把携带慢性剧毒的双刃剑,若过多,多重,势必形成一种黑暗的舆论氛围,使得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光明、幸福,代之以浮躁、阴暗、不满、恐惧等心理,进而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冲击。因此,一个成熟的、和谐的社会,一定是“危言”信息适度的社会。

  然而,如何把握媒介“危言”信息的适度,却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适度控制媒介“危言”信息的流出量。然而,在媒介赢利、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两种悖论。一种是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幌子下,一些社会问题长期被忽视,久而不决,从而使“危言”的生长土壤更肥沃;另一种是一些“正面报道”人为拔高、枯燥且无信息,难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以致形成“正面报道”负面解读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控制思路,建构数字化时代的新的控制思路。具体而言,这种控制思路是,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控制方针下,要形成三种机制。一种是政府行政部门要重视媒介暴露出来的真“危言”,适度叫停利益驱动下的媒介炒作制造出来的各类假“危言”。一种是要给“危言”信息一个容器,在此容器内,各类媒介“危言”的冲突、激荡才可能有序、才可能产生真理的火花。一种是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让公众逐步养成从容、宽容看待媒介“危言”信息的心态,并赋予他们识别各类媒介“危言”信息的火眼真睛,继而从各类危言的争鸣中获取真理之光。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继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