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亡在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4:46 新京报

  家住北京四九城,逛过庙会赏过灯。在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我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北京地方特色项目有13个,其中不少是北京人儿时记忆中听过、看过、参与过的“玩意儿”。岁月里那些曾陪伴我们长大的,如今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重新在心底泛起了回忆的涟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
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不但记录了皇城根儿的文化发展史,也记录了你我的成长轨迹。尽管至今仍有不少人无法用一根线绳将空竹旋转得“咻咻”直响,但丝毫不妨碍他们每每停下来羡慕那些公园里抖空竹的怡然自得者。惟一遗憾的是,他们多数已经是两鬓苍苍的老人。恐怕这就是空竹成为文化遗产的理由吧?

  不过,既然是一种形式和一种空间,就需要有合适的形式和空间对其保护。在一个现代化观念充斥思维的社会,这样的形式和空间并非易得。某些时候,某个地区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仿佛有了一座无形资产的富矿。在挖掘性保护的借口下,无限制开发这些遗产的商业用途,甚至将其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抑或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历史遗蜕,束诸高阁,封存进学者的资料库,远离普通人的生活。难怪有学者担心,一旦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破坏,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原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有其得以传承的核心形式。

  而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也需要超越时代的非物质利益情怀。

  我们无疑要把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中去考量,扩大其影响力,考虑如何为这些文化遗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培养新的“手艺人”,呼唤整个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不要小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难。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的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保护人和观念,要比保护简单的物质更伤脑筋。要知道仅《故宫》一部纪录片的拍摄经费,就超过了浙江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总和,而其唤起的社会认同却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另一方面,对传统的保护无法脱离时代的痕迹。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即便这些音乐、庙会和艺术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审美上的变革。古朴的后海

四合院可以容纳现代的灯红酒绿,传统的形式可以承载新的演出功能。只有对这种革新给予足够的宽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人们的视线,我们才能避免如“北京雕漆工艺”走向没落般的憾事。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布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不过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以物质利益标注衡量的文化遗产固然已经不再是世代相承的本意,而当文化遗产离开人民的生活,也就离开了其生命的源泉,永远变成故纸堆里无法复原的遗迹了。

  太平鼓动地,糖葫芦飘香。岁月的力量之大不但无法被阻止,而且在于足以改变那些恒久不变的事物,惟独难以改变的是热爱文化的心。当你我陪着父母,带着爱人,牵着孩子再次走进智化寺,登上

京剧舞台,或者逛庙会时,我们能否想到今天我们所创造的非物质利益情怀,将来会为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创造空间。

  因此,在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后,我们将重新面对一个新的话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已经被称为“遗产”的乐趣。这个话题,更沉重也更艰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