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高校逼迫大学生小店签约有损大学尊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6:06 国际在线 | |||||||||
高校毕业班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少数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就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见6月25日《新安晚报》) 近期,学术腐败问题的频繁出现,已经让一部分大学颜面尽失。与此同时,这个涉及到所有高校的群体性问题,也无可质疑的损害了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大学尊严
如果说是因为助学贷款还不清,高校扣压学生毕业证,可以解释为学校的无奈,公众还可以勉强接受。那么,因为没有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而不给毕业生们发放大学毕业证,则实属这些高校的不“道德”、不能原谅的行为了。它危及的不仅仅是毕业生们与母校之间的感情,此举一旦被公众认为是高校“要挟”毕业生的潜规则时,大学的尊严势必要经受再一次的冲击,大学尊严也将受到近一步损害。 其实,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上,相当部分的高校为了保持自身的声誉和保证下年学生的报考,每年对外公布的所谓的“就业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水分的。如果说学生们的“注水简历”危及到了学生们自身的诚信,那么,学校的“注水”就业率,也是对大学诚信的拷问。反过来说,既然学校的就业率可以“注水”,那么学校逼迫毕业生小店“签约”则实属多此一举行为,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 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原因有很多,学校重点非重点、专业的好坏、自身素质的差异、机遇等等,都是不能不考虑到的因素。高校不是从提高自身人才培养水平、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和就业水准等等入手,以提高自己学校学生的“硬性”就业率,而是简单粗暴的,用逼迫学生“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也要签约的方式,来提高学校“自欺欺人”的就业率,是“无耻”和不能原谅的。毕业生们很可能因为时间的紧迫性,就业签定协议时不可避免带有盲目和随意性,草草了事,签约到自己不想去的单位和企业,甚至是被坑蒙拐骗也未可知。所有这些,则都要归结于学校的短视行为了。 更进一步的追问是,逼迫完学生小店“签约,这些高校接下来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提高”自己包括“就业率高”一类的“水分声誉”呢?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怀疑的事实是,它只能使问题变的更糟更尖锐,更会危及到大学的尊严。一旦大学尊严尽失,高等教育定然土崩瓦解,后果是很严重的,相信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作者: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