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思斌:社会工作及其在中国的理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1:45 公益时报

  - 王思斌

  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加快、社会风险增加,当人们遭遇不期而遇的风险而家庭和社区对之无能为力时,一种专门以帮助处于困境之中的人及家庭,使其适应社会变迁并增进
自己的社会功能的职业出现了,这就是社会工作。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社会工作最早产生于率先开始工业化的英国。为了解决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大面积的贫困、失业等问题,英国政府在实行社会救济时,采取了“友善访问员”制度,后来发展为专门从事帮助贫困群体的社会工作制度。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则发端于一个世纪前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在美国和荷兰,那些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人要接受包括服务理念、工作方法等知识的培训,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人逐渐具有了共同的或类似的服务理念,并逐渐形成了有效地帮助人走出困境的方法,社会工作者有了职业认同并获得社会承认。这样,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形成了。

  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

  通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在人类的许多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在灾害救助、贫困地区发展、社会救助、就业辅导、促进精神健康、促进家庭和谐、安老抚幼、帮助青少年成长、社区矫正、戒毒服务等方面,社会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当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而不利于人的发展时,社会工作都会有用武之地。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人们的需要的变化,社会工作的功能也由原来的对遭遇困难者的救济发展为救助和预防并举,从被动地应对问题变为通过改善环境和增强人的能力而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且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也不只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可以为所有遭遇困境的人士提供服务,促进其与环境的适应和功能的发挥。当然,弱势群体仍然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

  国际视野中的社会工作

  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和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曾经开展过全球调查,了解各国、各地区及社会工作院校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发现人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十分多样化。但是,当今世界已具有对社会工作的一致的一般理解,即社会工作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人士及社区克服困难、恢复和增强其功能,以促进其正常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对于这种理解的一个通行的说法是:社会工作就是“助人自助”。这里的“助人”是以人为本的、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及社区的活动,而其目的不但是“授之以鱼”,而且包括发展其能力以达到“自助”,即更有能力去应对困难。

  中国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对我国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但当今我国主流的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理解与国际社会有很大不同。笔者曾经指出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我国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中或之外普遍存在的,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不计报酬的政治性或公益性的活动,如单位内部的工会委员等行政兼职、社会上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的活动,等等。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指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工作的岗位和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人解困的功能,但其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一般带有较强的政治或行政色彩,是非专业化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或称专业社会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主要由社会工作教育者进行的社会服务,这些服务比较多地秉承了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理念,并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当今,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从事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具有较明显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三种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差异,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社工职业化之路

  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及社会问题复杂性、人们的需要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走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之路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样,具体而细致地关心有困难的人士和群体,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人本的、自下而上的角度)而不是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自上而下的、行政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服务就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就不只是政府行政工作的附属,而应该成为相对独立的服务领域,这就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而要有效地处理日益复杂的问题,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并实现专业人士、专业团体之间的自律,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可以说,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是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领域,落实

科学发展观、建设
和谐社会
的需要,是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各社会群体共享社会进步成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