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陕西发生10人遇害特大杀人案专题 > 正文

何世春:邱兴华的人生轨迹与农村盲流的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8:48 国际在线

  作者:何世春

  经过了30多天的搜捕后,连杀10人的“恶魔”邱兴华终于于近日落网了。这本是个值得叫好的事,但我总是感觉如鲠在喉,心里不是个滋味,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怨恨使得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变的如此狠毒?

  综合媒体的报道,笔者简单分析了一下47岁的邱兴华的人生轨迹:初中毕业,生长在一个“耕读传家”的家庭,被当地人公认“有小聪明”,柴油机修得好,还学会了雕刻印章。应该说,像邱兴华这样年纪的人,有初中文化,又会几样手艺,在农村绝对是个“人才”,生活应该不成问题。但是,1999年,他的人生却发生了转折,为了逃避3000元的计划生育罚款,他举家搬迁。在后来7年时间里,他们换了5个居住地,越搬越远。从此成了一个标准的“农村盲流”。

  当前,“盲流”一般是指从农村进入城市后无固定工作,无固定住所、无可靠生活来源的那部分人。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事实上这种“盲流”不仅存在城市里面,农村里也存在。以我的归纳,“农村盲流”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被动型的,就是像邱兴华那样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出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者是由于生理残缺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另外一种是主动型的,这种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农村里面非法生存。不管是哪一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脱离了土地、脱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游离在农村的边缘。

  和城市盲流一样,“农村盲流”普遍也生存在社会的最底层,生存压力大,也容易受到人们的歧视。所以他们的心理普通容易变的敏感和脆弱,容易对社会产生一种怨恨感,总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

  而邱兴华就是这样的一个“农村盲流”。在躲避的7年之中,他打过鱼,养过蚕,挖过草药,不可说他不努力。但现实让他很沮丧,在颠沛流离中他到处碰壁,生活仍不见起色。这个时候的邱兴华选择了迷信,他想求助于“祖先的保佑”。然后就在这个时候,他又与道观发生了冲突,此时的邱兴华已经完全崩溃,心理完全扭曲变态,于是产生了疯狂的杀人的想法。连杀10人,将人心脏挖出炒熟,被捕后仍称没有杀够,这些举动足于说明他对周围的人,对社会的怨恨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

  城市盲流也好,农村盲流也好,都是一个容易被社会遗忘的群体,但又是最容易滋生社会问题的群体。我们的社会在对邱兴华案进行一种审判的同时,是不是也应从中反思些什么?我们在制度安排时是不是也应考虑到这些被漠视群体。毕竟,公平,是医治社会心理失衡的最佳良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