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中国的差生中其实有很多天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6:24 南方网 | |||||||||
赵志疆 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读书;8年后,王楠子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把许多本应成才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9月25日《东方早报》)
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优等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学习好和守纪律。“学习好”意味着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必须全盘接受,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守纪律”意味着老师讲课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打断。然而,当王楠子在美国课堂上忍不住插嘴纠正老师错误的时候,老师不仅没有丝毫不快,反而脱口而出“你真是个天才”。 卢梭在其《爱弥尔》一书中曾这样问道:“何谓最理想的教育?”答曰:“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对待懵懂无知而又充满好奇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之顺其自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围绕着考试分数转,因此,学生脱离课堂教学的独立思考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徒劳的。只有分数才是判定“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否则的话,即使聪明也只能是“小聪明”。同样因为应试教育,学生分数之外的任何东西往往提不起老师的兴趣。于是,拉小提琴、踢足球等这些使王楠子在美国学校备受重视的特长,在国内却一次次成为“标准差生”身上不断增加的砝码。 看到王楠子的经历,很自然地联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一番话。9月16日,丁肇中在2006科协年会上说:“我所认识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丁肇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考试是考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科学的进展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事情,会考试并不能代表以后会有特别的成就。” 面对“差生”王楠子的“橘枳之变”,面对丁肇中想要和不想要的“第一”,时下唯分数是举的应试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思维,是应该逐步摈弃了。其实,只要机制科学、思维开明,每个智商正常的孩子都是天才。(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