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向敬之:易中天创造了一种文化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3日00:19 红网

  没想到,一位花甲教授,一个百家讲坛,一串通俗言语,说成了一段情趣盎然又议论纷纭的历史文字,炒成了一次稿酬极高销量极大影响极远的出版狂潮,也生成了一个易氏如日中天众人喜忧参半的文化现象。

  易中天红了,也火了。其实红火的,不仅仅是易中天把庄严历史解说成平民史学的平实话语,更多的是易氏勇敢说坚持写的霸蛮与灵泛。哪怕是一千个人不喜欢,还有一千个
“易粉”、“乙醚”走进有关易中天的文字。

  当下知名学者、作家葛红兵、张光芒等等纷纷出击,或批判、或支持、或冷视、或热捧易中天和易中天现象,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品“三国”的得失悲欢以及图书空前高额版税和激增发行现象背后的文化背景、社会风貌与精神实质。同时,还对时下热效应——易中天现象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及时引领不喜欢和喜欢易中天的广大读者再一次在反批正评的新视阈中走近说不尽的易中天。

  在易中天的心里,他是一个认真的学者,尽意标榜自己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为文化、学术在面向大众普及时避免媚俗不竭努力,他的作为与成功是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有效对接,他也相信把历史文学化能激起世人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于反对者的文字中,一致批判他没有尽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把一段让人不能斜视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甚至浅薄化,缺失了做学问和学术的正确心理与严肃态度,同时提出他的历史观有着失实的问题,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个危险的价值信号。有批评学者认为易中天能以一卷不算太多文字没有几重沉重的书稿,创造了润笔丰厚反应强烈影响深远的中国出版史奇迹是对学术的猥亵,所谓电视学者学术明星引起的易中天现象是一种无理性的狂热和一次史学界的悲哀;也有史学大师综观很正常的易中天现象,发现易氏能用比较的论证方法看待问题重解历史难能可贵,并声称要学习他的尊重史实理解清晰解说精到的治学方式。循着不少网友的批易文字,有说易中天有抄袭嫌疑当是反省与忏悔,别为了高达数百万的稿费在荧屏上贻笑大方;但,不少人认为易中天能制造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他敢于把不容小觑的史学人物和事件在新时期赋予了俗人的性情和平民的思维,就算是荣膺了学术明星的身份证,他也是在化学术之“祸”为学术之“幸”……凡此种种,需要的是读书人怀着对时代文化与时人阅读负责的态度,平静地发现易中天和易中天现象所带来的欠缺与希望。

  无论是对一个人、一段历史,或一个文化现象,人们的视角和说法往往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偏偏又是见仁见智的评判。世人常云“瑕不掩瑜”,在评点名人新著之时有意拾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牙慧,在凸显个体优点的不明处张扬自己评说非为管窥遑论。易中天给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评价与鉴定,没有因其丑而肆意夸大其恶,大张挞伐予以最大化的全盘否定;也没有为其善又神化其行,过分宣扬为之极善意的崇尚高举;最多地是给了那几个人、那一串故事一些似乎有趣的戏说。是对,是错,我们一时都难以说个明白,总之都不想让真正的学术和虔诚的人们当了一回春晚上买拐的“范伟”。当然,我们只是用一种恪守客观尊重历史的思辨方式全面认识历史性质的人物和事物,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坦然直面关于易中天瞬间著名转眼暴富同时形成的文化事实与文化现象,通过或正或反的论评事例,得到的往往是没有伪饰陋习的镜子,于清者中品其精髓,于浊者中鉴其失足,于自己得一副清醒剂。

  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需要每一个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与珍视。易中天在新时期社会进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思想表现,有着其自身独有魅力的意义与空间。随着科教昌明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在分享充裕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出了新高要求。而满足了读者海量信息迅速而及时的阅读诉求的现时代网络传媒,正逢其时且影响深远,囿于自身的缺陷,传统文化宣传受到不可躲避的冲击波震动。易中天借力于反思勇劲和智力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解读中国某一段历史,洋洋几十万言,全方位地发挥个体的生活话想象,果敢地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切入与着眼,为新时代文化阅读迎来一场平民史学的革命,进行着一回全新的理性思考,廓清了真正历史回归本位的障眼烟云。

  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央视的《百家讲坛》,造就了易中天“学术超男”的地位。上海文艺出版社花用最大努力于竞争中开启了中国图书出版版税最高记录,制造了几本薄书赢得尽千万稿费的奇迹。2006年的上海书展也扬起了惊涛骇浪的旋风巨潮,使得易教授尽显超人气的明星效应。《品三国》签售那天,里三层,外三层,“易粉”“乙醚”们从底楼排到二楼,一次签售竟签掉4000多本,写下了中国书市的“天方夜谭”。本届书展十大畅销书,《品三国》高居榜首,共售出14000多本,比后面九本书的总和还要多出三分之一。这样一来,无论是易中天还是出版社甚至是中央电视台,得到的就应该是以市场为平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易中天的调侃、逗趣等表达方式,在电视逻辑支配下进行着,他成为媒体造星运动的成功者。上海文艺出版社大胆地签约、合理地包装,成就了进一步获取利润的全新思路。《百家讲坛》试图视觉盛宴使沉思搁浅、使严肃淡化,通过提供学术娱乐获取了巨大的收视率。一一的一切,都是在使庄重历史回归平常生活本位,让最大的阅读群近距离地审视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力图用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观照现实社会生活。

  人们的消费范畴中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日趋迅猛,听众与读者的评判与接受或摈弃还是一柄冷酷无私的标尺,因为他们需要贴近与关注他们生活与生存的知识传播。以电视或因特网作为文化与学术新的传播和接受形态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贴近市民生活需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易中天借着电视媒质宣扬自己的学识发挥和文化见解,从受众特征、平民化、生活化、传播价值指数、文本规范等方面着力接近生活状态的阅读诉求和市民群落的共同生态,多层次地为他的接受层面作了有效的宣传和实践性分析,未必是一次匪夷所思的坏事。他能于海量信息时代的创新一份文化传播的心力、才力与情力,考虑的应该不是市场竞争中名利获取如何独秀一枝,思索的总是有些为人们生活里怎样增添情趣的成分,否则他所追求不困于文化宣扬和学术研究的性质羁绊而乐于为责任不倦奋斗的文化创造是没有价值的。

  宁愿在痛苦的挣扎中认真思考与寻觅能够自新的出路,而非选择暂得一丝安逸的苟延,可能是每一个学者甚至每一个普通人思考得最多的内容。社会变化,新旧鼎革,对于过渡时代的历史人物难免予时人与后人以见仁见智的评说和辨识,同时也会在大范围内引发对创造性地进行学问探讨的人和现象产生一定的怀疑。把易中天现象置于当代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而不因新时期文化接受和学术研究中旧的制度、思想、观念的存在影响而苛求其时代性与唯一性,正确地评判和认识其价值独特与意义独具的历史地位。

  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中写道:“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易中天尽最大可能地把握了两汉三国甚至是中国古代人物或多或少的言论、行动、人格与精神,以及这些人物于当时于后世所能产生的或大或小的影响与意义,用认真而又鲜活的言语在电视平台上表现出来,较为清新又不乏妥帖地为世人展现了千百年前一系列在艰难与苦痛中不屈地挣扎的寻魂。古人的思维与言行寻求的是一种自新,而今人的思想和笔触创造的是一种自信,在他们内心深处和灵魂高处追求的是国家与民族的一种自强。我们评判时下走红的易中天现象,最多的不是眼红与妒忌,也非跟风和吹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希望中国的文化领域多一些清新视角,少一些学术掺假,就算是不同的标准也会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意义和价值在读者与观众面前闪烁,而不是过多的光怪陆离的商业化炒作误导大众历史的正确辨识。

  易中天依凭权威媒体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品读“三国”之类的关于中国历史,虽有娱乐历史又似胡诌杜撰的创新式发明,但他的质疑精神和对史实的解读却正是现时代目迷五色耳染七音的人们所渐已缺失的民族基因。时人总以为对民族文化寻根溯源只能有几个学者坐在书斋来冥思苦想,而很少去探求用一种接近平实生活的思维和精神,真正迈出走进庄严历史的普通化的第一步。甚至部分人带着对现代生活虚浮躁动的反应,对于一次历史文化的思考与讨论,也学会了一时意气的恶语宣泄,很少去用冷静的心性与平实的言语为事实说话。一个民族的发展(包括文化发展),如果我们能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加以冷静审视与理性反思,那么一定会是于竞进历程中大道而行。能以一些反思论点或著作带给国人一种新的历史意识,改变国人被

麦当劳、肯德基式的快餐文化或研究无上、学术权威的大家意识牵着鼻子走的命运,才可以真正走出短暂的幸福幻觉。今天社会主义发展观、荣辱观教育全国昌行,也正是导引国人在中华传统文化观照下对现代经济与伦理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当我们定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伟大”时,通常就是指这个民族和国家具有反思自己的文化劣根与经济转型的勇气和智力。以或直面或点击或悟读或对话的个性视角正视易中天现象,导引广大喜欢和不喜欢易中天的人们正确认识易中天和易中天现象的二度思考,最大的希望就是不再让易中天和易中天现象在自己的思路中多了一分
神话
和无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